“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昆曲艺术既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又是世界三大戏曲源头之一。她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婉转、悦耳柔媚,更经过许多文学艺术家的智慧奉献,成为融汇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艺术;她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魅力不泯。
2001年5月18日,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之首。党中央、国务院对昆曲艺术的抢救和保护高度重视。全国政协在对江苏等地进行调研后,提出了抢救和保护昆曲艺术的具体建议,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了重要批示,还指出江苏是昆曲的发源地,这方面的工作要多做一点。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江苏省政协成立了昆评室,致力于昆曲等地方戏曲艺术的保护、振兴和发展,努力推进建设江苏“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本刊特稿在昆曲“申遗”成功4周年之际,特邀江苏省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教授、博导朱栋霖先生撰写了《昆曲:穿越时空的百戏之祖》一文,对昆曲的起源、发展、兴衰和现状作了独到的评介,相信精彩的文字定会化作读者心中缭绕的笙歌,而充满魅力的昆曲艺术将更加吸引人们走进这艺术的殿堂。
今年,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眼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湛蓝的天空飞过洁白的和平鸽,阳光下绽放着春天的花朵,人们生活在安宁祥和之中。但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半个多世纪前,那场强加给我们整个民族的深重灾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把强盗赶出了国门。本刊特别增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栏目。本期杂志刊载了《抗战时期的苏嘉铁路》,介绍了1935年苏嘉铁路因抗日而开筑,民众情绪高涨,甘愿为国防工程做出贡献。铁路筑成之后发挥了巨大的军事作用。沦陷期间,沿线军民奋起抗击、昼伏夜出,打得日军焦头烂额。《国际援华医疗队抗战救护纪实》一文,纪述了国际援华红十字会给予的人道援助,来自世界各国的医护人员在恶劣的条件下,同甘共苦,救死扶伤,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值得我们钦佩和颂扬。《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一文,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实施的“慰安妇”制度。南京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是日本当局实施“慰安妇”制度最完善、“慰安妇”人数最多的大城市,其罪行令人发指。
今年4月25日是联合国成立60周年,本刊登载了《董必武出席首届联大始末》一文,对联合国成立的背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作为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及在首届联大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介绍。文章颇具资料性和可读性。
本期杂志还刊载了《张学良南京幽禁日记》、《回忆苏州的新闻事业》、《位重台湾政商两界的辜振甫》、《〈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坎坷人生》、《熊希龄和毛彦文的苦乐婚恋》等多篇佳作。文章或是以国外最新解密的档案材料为依据,披露了张学良在幽禁初期的心态及活动;或是以自已的亲身经历,回忆了抗战前后在苏州从事新闻工作的所闻所感;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更是大家想要了解的“关键”人物,当你知道他既位重台湾政商两界,又是一个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论语》长大的中华文人时,你会发出由衷的感慨。
●本刊特稿 |
|
昆曲:穿越时空的“百戏之祖” |
朱栋霖 任孝温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
|
抗战时期的苏嘉铁路 |
周德华 |
“白皮红心”的汤团“木马计” |
马秀谊 |
国际援华医疗队抗战救护纪实 |
池子华 |
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 |
经盛鸿 王冠保 |
●史海纵横 |
|
董必武出席首届联大始末 |
吴跃农 |
张学良南京幽禁日记 |
窦应泰 |
●往事追忆 |
|
回忆苏州的新闻事业 |
冯英子 |
●人物春秋 |
|
位重台湾政商两界的辜振甫 |
冯 都 |
法界硕彦沈家彝 |
毛德传 |
《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坎坷人生 |
李 历 赵 亮 |
熊希龄和毛彦文的苦乐婚恋 |
马骏杰 |
●汪伪内幕 |
|
汪精卫六次险入鬼门关 |
范长琛 |
●革命足迹 |
|
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的第一人 |
徐兴学 |
●趣闻轶事 |
|
田名瑜与沈从文的师生情谊 |
金建陵 |
名中医张简斋为何吸毒不受制约 |
王正元 |
●旧都掠影 |
|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 |
孙 超 |
●名胜古迹 |
|
施耐庵纪念馆 |
柳守忠 |
●艺林文苑 |
|
一位著名工艺家的自我塑造——读《徐秉方刻竹人生》 |
彭 仁 |
●文史拾零 |
|
孔祥熙创办铭贤学校 |
刘 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