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封从大洋彼岸发来的邮件,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外赤子浓烈的爱国热诚和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共同心愿。邮件内容是抗日爱国将领邱维达亲笔写下的抗日文稿,由其女美国南加州希望中文学校创办人兼校长邱岭珍藏多年。邱维达是黄埔第四期毕业生,1927年跟随共产党人参加广州起义,随后加入北伐行列。抗日战争时期投身于抗日前线。建国后先后任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教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政协委员、常委。上世纪80年代由中央统战部派往香港做统战工作,1998年在南京去世。文稿所述是亲身经历,真实感人、震憾心灵,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军人为了抵抗外侮,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慨。本刊编辑部将文稿作了删选,加了文题《邱维达的抗战文稿》,作为特稿奉献给广大读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蒋孝严溪口认祖归宗》一文,讲述了蒋孝严先是委托记者到溪口征询族人对他认祖归宗的意见、继带家人到溪口受到了热烈欢迎,后在身份证上把父母姓名改为蒋经国和章亚若时再次到溪口祭祖,最后在报本堂焚香、点烛、敬酒、行礼,“使几十年的美梦成真”。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亲情、乡情和友情。从章孝严投石问路、初进蒋门、登堂入室到最终更姓为蒋的完满结局,既反映了他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也说明了大陆和台湾血脉相连割舍不断的事实。相信读者在唏嘘蒋孝严先生多舛命运的同时,更加感慨海峡两岸日渐走向和平统一的进程。
如今的年代是建设的年代,当祖国大地日新月异、一座座现代化城市悄然耸立时,我们不禁会想起建国初期首都的“十大建筑”:友谊宾馆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民族文化宫宣喻出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更体现了新中国建筑师的智慧。而参与首都“十大建筑”设计的张镈当是我们今天应该记取的杰出人物。《张镈与建国初首都“十大建筑”》一文,讲叙了张镈先生放弃优厚待遇,从香港返回大陆,参加新中国建设,并做出重大贡献的事迹,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建筑大师”。文中专门写到张镈一再强调“人民大会堂总设计师的头衔,应该归于周恩来总理。他对整个建筑的指示不光是宏观的,而是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细节”,反映了党对新中国建筑事业的极大关怀。
在我们的生活中,始终有一种潜移默化、却又无处不在的影响,她和我们紧密伴随,留下深深印记。有了她我们精神振奋、心情舒畅;有了她我们把压力化作动力,对未来充满憧憬,这就是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的文化精髓。当你听见《茉莉花》那优美宜人的旋律时,你一定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它拨动着你的心弦,让你随之轻轻吟唱。《把〈茉莉花〉唱响世界的作曲家何仿》一文,将告诉你作曲家何仿少年参加抗战时,是怎样在金牛山下采风寻宝偶然得到“鲜花调”,后来又怎样把它改编为“茉莉花”并唱响全世界的。
动画片《大闹天宫》更是家喻户哓,妇孺皆知。孙悟空的正义形象和反对专治统制的无畏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寻求真理、开拓向前。可是你知道它的制作者万籁鸣为开创中国人自已的动画事业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吗?你知道他在旧社会里因莫名受到洋人侮辱而制作《国耻挂图》流传全国的义举吗?《“动画大师”万籁鸣和他的〈大闹天宫〉》一文,讲叙了万先生为动画事业付出的千辛万苦,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关怀下动画电影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的传奇故事。
●本刊特稿
邱维达的抗战文稿 (邱维达)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武汉会战中的黄维将军 (王楚英)
打响卢沟桥抗日第一枪的金振中 (孟昭庚)
南京大屠杀主犯谷寿夫关押提篮桥监狱的前前后后( 徐家俊)
●史海纵横
孙中山的农业思想 (吴 镕)
柳亚子香港脱险记(周春华)
张镈与建国初首都“十大建筑”( 樊 文)
民国时期的音乐教育(陈 洁)
●往事追忆
追随邓演达从事民主革命(关堃后)
我以随军记者身份见证芷江洽降(严怪愚)
●人物春秋
把《茉莉花》唱响世界的作曲家何仿(桑万邦)
“动画大师”万籁鸣和他的《大闹天宫》(石春娣)
胡抱一事迹纪略(胡 明)
●编译选粹
日本细菌战战犯免于起诉的背后(一)( 王希亮 编译)
●汪伪内幕
“云南王”龙云与汪精卫叛逃的关系 (孙 武)
●革命足迹
陈毅悲愤悼黄道(陈家鹦)
●趣闻轶事
蒋孝严溪口认祖归宗(王舜祁)
张学良的一次未遂兵谏 (吕 春)
司前街监狱和朱刚(周允中)
●旧都掠影
国立中央研究院建筑群(赵兴华)
●名胜古迹
“鹅湖明珠”荡口镇(尤 伟)
●艺林文苑
迷人的袖珍木雕(晓 风)
●文史拾零
“丘八画家”冯玉祥(孙聆波)
“江青裙”与“皇后之玺”(朱 林)
●封面图片:国立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