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公路修到我的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这是对青藏公路的赞美,更是对参加西藏建设人们的颂扬。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沧海桑田、天地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双重跨越,到处欣欣向荣、满目勃勃生机。当彩旗飘扬、万众欢腾,举行庆典的人们向宏伟的布达拉宫汇聚时,群山环抱的古城拉萨深深怀念那些为西藏建设做出贡献的英雄们。“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就是众多的建设者之一。1953年春天,当西藏军民吃粮告急时,是他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牺牲”了4000峰骆驼,运进了200万斤粮食,并由此萌生了“援建西藏,必修公路”的念头。次年慕生忠带领1000多名工兵和100多辆卡车在“生命禁区”的世界屋脊上修筑了2100多公里路。人们称赞他具有经济学的头脑,毛泽东表扬他用哲学的办法解决了科学问题。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战胜了世界屋脊上的坎坎坷坷,也经历了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他因彭德怀而完成青藏公路的伟业,又因彭而坠入政治运动的苦海。但是他觉得有了这条路,再大的冤屈也算不了啥。最后他的骨灰撒在了昆仑山上。亲爱的读者,你想知道为了探路,慕生忠是怎样驾驱着胶轮车,用4天的时间从香日德赶了300多公里的路程到达格尔木的吗?你想知道为了修复被洪水冲毁的路面,他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沱沱河雪水里、站在河水最深处,一干就是10个多小时的情形吗?你想知道在中南海毛泽东与他亲切交谈以及他不好意思再吃一碗鸡丝面的趣事吗?青藏公路带给慕生忠的是艰辛与困苦,而他带给共和国的却是不朽的财富。本期特稿《慕生忠生死青藏公路》一文讴歌了这位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浩然正气。文章充满了英雄主义和浪漫色彩,让人读后心潮膨湃、情绪振奋,是鼓舞我们今天建设富强家园、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动力。
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政治氛围民主自由、生产建设热火朝天。当前来参观的外国记者傍听了市参议会、边区政府行政和立法会、国民参政会;了解了战士们用树干造大炮、以炭粉制成威力巨大的炸药;目睹了毛泽东在自已窑洞前种下洋葱,周恩来纺织带徒弟,就连照看记者房间的小孩也利用空闲时间看顾门外小菜园的情景后,不禁纷纷动笔写下了《红色中国的挑战》、《北行漫记》、《中国未完成的革命》、《我从陕北回来了》、《延安一月》等一批著作和报道,以独特的视角、公正的态度向国统区和国际社会宣传了边区军民抗战的真实情况。本期刊登的《中外记者参观团眼中的陕甘宁边区》一文,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当年发生的那一幕,再现了“充满希望的边区”。
张学良自1936年12月26日陪蒋介石飞往南京后,便陷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幽禁。在这50多年里,张多次给蒋写信,然而这些信件大多处于绝密尘封状态。随着蒋张二人先后作古,信件才得以陆续解密。“编译选粹”栏目刊登的《张学良幽禁期间给蒋介石的七封信》,是作者通过有关渠道得之、在本刊首次报道,不但实录了张的七封信件,还加上了作者长期研究后得出的评论,有助我们了解上世纪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蒋张之间的个人恩怨。
一枚小小的“甄宝玉烟画”既反映了20世纪帝国主义资本入侵和民族工商业之间的生死之争,也讲叙了这枚烟画辗转收藏至今的悲欢离合。本期《稀世罕见的“红楼金画”》一文,再现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了抵制英美资本的挤压,用“红楼人物烟画”作促销手段一度十分火爆,后却中了英美商人奸计而大伤元气的往事。在这场斗争中,民众的爱国热诚感人至深,而积贫至弱旧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其败落的结局又总是让人深深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