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发布日期:2005-1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正如每一次考古发现带给人新的惊喜,每一次档案、史料的公开同样带给人新的期盼和热望,如此看来,尘封的史料如同沉睡的地宫,期待着破土而出,以传递真实的历史信息,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近现代史中,关于西安事变,关于张学良,相关的回忆录、口述史料,上至最高统帅,下至卫兵,不可谓少,但其中一重要人物——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却一直淡出人们的视野,几近“失语”。其实,早在1989年,于凤至女士临终前一年就留下了一份口述回忆录,并交代在她与张学良等人百年之后公诸于世。这份回忆录由于凤至女士的义子萧朝智记录整理而成,萧先生现为美国亚洲商联总顾问、美国华人团体联合会主席、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理事长,其尊人为二十九军创建人、曾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总参议萧振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得知了这一信息,后经南京师大附中校友会许祖云、陈道元诸先生相助,与萧朝智先生取得联系。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协商,终达成协议。萧先生于今年10月,利用来大陆吉林双辽参加于凤至纪念馆揭荣仪式之机,将于凤至口述回忆录及一批于生前友好的回忆文章一并交于本刊。本刊决定作为特稿,先行连载刊发于凤至口述回忆录——《我和汉卿的一生》,此稿为海内外首次公开发表。
    这份口述历史回顾了于凤至与张学良的一生遭遇,说明了两人受难后的心态历程、思想转折以及彼此的相议、相约、相许,文笔流畅,不负少“女秀才”之名,而且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现择其一二,以管中窥豹。
    ——关于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在于凤至看来,张学良对西安事变始终认为是正确的,绝不承认有罪,而且也不具这样的文学水准,这只是蒋介石等人为推卸在大陆失败的责任,以欺骗世人及其追随者,由御用文人写的一篇自欺欺人的文章,再由赵四小姐出面认帐抄抄而已。
    ——关于西安事变。据张学良告诉于凤至:在蒋介石采纳抗日主张后,大家要求他亲笔书写各项决定,包括对大家的处置,但蒋介石拒绝写手谕,只同意向张杨二人做一次全面的处理的谈话,当时宋子文、宋美龄、端纳三人参加。蒋认为二人是为了爱国,决定不予处分,二人和所有军政人员均留任原职,并要张今后负责指挥和管理红军,准备抗日战争,宋子文担保执行,宋美龄、端纳为在场证人,谁知蒋回到南京就出尔反尔。由于种种原因,张学良日后一直回避谈论西安事变。
    ——关于张于离婚内幕。在于凤至看来,蒋介石等人为了堵住张学良去美国和家人团聚、取得自由的路,用所谓教会要求一妻的借口,策划了一个离婚、结婚的自欺欺人的丑剧。于深知张学良如笼中之鸟,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保护丈夫的安全,迫不得已签字,但决不承认强加的、非法的所谓离婚、结婚。这也是她在姓名前冠以“张”姓的原因。
    为完整地再现这份口述史料,本刊不作删改,只就一些标点、别字及欠通顺处作一更正,文中的一些评论乃至情绪化的语言,想必读者能够识别,至于史实,胡适说过“有训练的史家自有防弊的方法”,欢迎百家争鸣。需要提及的是,应美国张学良研究中心要求,为顾及尚健在的后人,文中一处人名以“某某”代替,并删去最后一段,但表示在合适的时候公开。文后注释为本刊所加,以便于读者了解时代背景。
    本期杂志其他文章,可圈可点处颇多,兹不赘述,相信不会让广大读者失望。

 
●本刊特稿
    我和汉卿的一生(张于凤至)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60周年
    悼念先夫陈中柱将军(口述 王志芳  整理 陈  璞)
    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的败降与遣返(李仲明)
    广东部队南京突围记(费仲兴)
 
● 史海纵横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起步(王永华)
    “文革”时期的毛泽东塑像和像章(吴继金)
    彭咏梧烈士称号事件(陈启兵)
 
● 往事追忆
    我在抗日战场上亲历的两件事(沈本南)
    十五年前海峡两岸学术交流的两次盛会(陈美林)
 
●人物春秋
    先驱之子黄一中(胡绳玉)
    民主革命教育家经亨颐(王艾村)
    陈果夫与导淮工程(毛  冀)
 
●汪伪内幕
    给大汉奸周佛海诊治牙病(桑万邦)
 
●革命足迹
    为革命行医一生的邵达(张连莹  张志修)
 
●趣闻轶事
    听萧孟能忆旧(吴  非)
    赵丹困境中找乐趣(金宝山)
    话剧《孙中山之死》的幕后风波(陈家鹦)
 
●旧都掠影
    地质矿产陈列馆(郑秋实)
 
●名胜古迹
    运河明珠邵伯镇(冯  敬)
 
●艺林文苑
    常武人文大观园——读《武进奇葩》感言(沛  人)
    炼气铸形求大美 ——画家杨小民的艺术追求(罗  静)
    柳暗花明寻根雕(芜  月)
 
●本刊2005年总目录 
●封面图片:张作霖大帅府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