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发布日期:2006-04-13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莺飞草长,万木葱茏又一春。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专门就政协工作颁发重要文件,意义重大。作为人民政协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史工作,可以说正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时期。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而文史资料为政协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文史工作者抓住机遇,在人民政协事业的整体格局中找准位置,在文史天地中一显身手。

    曾历时20多年,席卷千百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震动和深刻影响,在世界上也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事件,以至于被称为“使人震动而又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运动”。这场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掀起初澜,“文革”期间形成狂潮,“文革”后急剧衰落,其发展演变,既是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中一再重演的“过热”与“紧缩”的后果。上山下乡运动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却也催生了一大批日后“大有作为”的知青,形成“知青文学”的滥觞,甚至于多少年后,当年的知青回首往昔,依然发出“青春无悔”的豪言。本期“往事追忆”栏目刊发的《掀起上山下乡狂潮的消息是如何写成的?》一文,通过对当事人的采访,详述了消息稿《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出笼,到引起毛泽东的重视与批示,直至形成上山下乡运动狂潮的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那场运动。一篇文章引发一场运动的狂潮,看似历史的偶然,其实蕴涵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公报》,曾举“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之旨,袭文人论政之风,以民间报纸而逾百年为人赞赏,也因“小骂大帮忙”遭至诟病。徐铸成,一代著名记者、编辑和评论家,一生中有60载投身于新闻事业,是名副其实的报人,曾为继张季鸾后由《大公报》理监会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虽居显位,但徐铸成在《大公报》的18年岁月却是起落反复,恩怨不断。本期“史海纵横”刊登的《徐铸成与〈大公报〉的恩怨》,为我们揭开了那段复杂难言的历史。从徐铸成成名于《大公报》受重用,到因故突遭遣散如敝屣,从委曲求全权被安插,到内部扞格盟生去意,最终脱离《大公报》,加盟《文汇报》,期间纠葛,冷暖惟有自知。作者为徐铸成研究专家,因感慨近人著述《大公报》史曲意回避徐铸成而撰文,认为“无论述史与论人都应尊重历史还历史真实,如果背离历史再陷到前辈的恩怨中未免遗憾”,可谓用心良苦。

    本期杂志值得推荐的文章颇多,《拨疑察哈尔抗日》揭示了吉鸿昌入党时间背后隐藏的一个秘密,《戴笠猝死绝后之谜》解开了戴笠一生留下的两大谜团,《送奶工曹金才与宋美龄》纠正了宋美龄在南京用牛奶洗浴的谣传。这些文章,或史论以新材料见长,或叙述因亲历亲见具说服力,而且文字清通,可读性强。而《中国近代国花与市花评比活动》、《张斯麟:列宁会见过的惟一中华民国官员》等文章也会因读者知之不多而引发浓厚的兴趣。

    根据广大读者的意愿,本刊将“名胜古迹”、“艺林文苑”合并为“文化长廊”栏目,突出文化性、知识性,举凡名人故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艺术人生、传统工艺等皆可,字数以二三千字为宜。相信在广大读者和作者的大力支持下,《钟山风雨》杂志会越办越好。

 

《钟山风雨》2006年第2期目录

 

●本刊特稿

    我和汉卿的一生(三)(张于凤至)

 

●史海纵横

    邓颖超和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汤兆云)

    徐铸成与《大公报》的恩怨(李  伟)

    中国近代国花与市花评选活动(刘作忠)

    拨疑察哈尔抗日(王留全)

 

●往事追忆

    掀起上山下乡狂潮的消息是如何写成的?(赵仕枢)

    蒋牧良印象(严怪愚)

    高兴祖的家恨国仇(殷志扬)

    中统局占据瞻园始末(万  东)

 

●人物春秋

    张斯麟:列宁会见过的惟一中华民国官员(吴跃农)

    汪道涵的传奇人生(冯励中)

    冯玉祥、穆藕初的君子之交(柳和城)

    吴江“花木兰”沈月箴(殷秀虹)

 

●汪伪内幕

    汪精卫对爱国记者的“通缉令”(经盛鸿)

 

●革命足迹

    陶勇出奇兵击沉国民党“太平”舰(毛  冀)

 

●趣闻轶事

    送奶工曹金才与宋美龄(桑万邦)

    江青插手《白毛女》秘闻(孙闻浪)

    戴笠猝死绝后之谜(柯 云  丽 阳)

 

●旧都掠影

    民国首都女子法政讲习所(程堂发)

 

●文化长廊

    年画与抗战(陈建伟  张秀芹)

    疏影横斜  暗香浮动

      ——常州白氏留青竹刻的今与昔(彭  仁)

 

●文史拾零

    周恩来慧眼“救”话剧(顾育豹)

    吴稚晖向县长肖像行大礼(周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