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南京是临时大总统府所在地,总统府旧址上孙中山宣誓就职的大堂、日理万机的西花厅、简洁朴素的起居室,至今回荡着伟人追求民主政治的朗朗誓言、闪耀着中华民族探寻解放的万丈光芒。每当我们抬头看见“天下为公”的匾额,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崇敬;举目端详“五色国旗”,便会想起民族共和之发轫;深深凝视一桌一椅,更加深切体会“平民总统”的平凡和伟大。
为了纪念这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我省将举办系列纪念活动,《钟山风雨》杂志也从本期起开辟纪念专栏。本期刊载的《以对联为革命武器的孙中山》一文,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孙中山先生以楹联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故事,更有体现孙中山先生追求民主、激励后人的千秋名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1912年孙中山在山西的五次演说》则可以让读者了解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位以后,仍然悉心致力于振兴和发展实业,探索中国民主政治和经济建设的道路,满腔热忱地为祖国兴旺发达辛勤奔波的情况,从另一个层面展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尚境界。
江苏大地人杰地灵,六朝古都虎踞龙盘。1898年鲁迅考取了江南水师学堂,不久又愤而离去,转读于矿务铁路学堂,是全班年纪最小、却是成绩最好的一位学生;学成之后,鲁迅又多次来到南京,曾在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带领学生参观南洋劝业会;在江南图书馆和金陵刻经处钻研古籍等等,《鲁迅在南京》一文对这些情节作了精彩的描述。1950年10月,柳亚子先生曾来南京,他拜谒了中山陵、祭扫了廖仲恺墓,游览了总统府,其中许多趣闻轶事都珍藏在《建国初期柳亚子的南京之行》一文的回忆中。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集多方面成就于一身的杰出人物,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他与中国近代乐器的普及与发展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推动乐器生产与教学的漫长过程中,以自身广泛的社会影响,做了坚实有力的铺垫,《张謇的乐器缘》叙述了那段开化民智的日子。王伯祥、章元善、顾颉刚、叶圣陶、俞平伯人称“京华姑苏五老”,是五位“文人相敬”、德高望重的老人,《“京华姑苏五老”的风雨人生》一文,对“五老”人生之路上的京华烟云、姑苏烟雨作了深情的描叙。
现在的年青人很难想像,“文革”时期的中国人对于“红色”的热情,竟然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红色被赋予了特定的政治文化意义。《“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一文把那个时期人们对领袖人物的愚昧神化,作了深刻的解析和反思,让人读后思绪万千、感慨良多。
本期还刊登了《东京滔天故居访问记》一文,是作者随团赴日本访问期间,造访宫崎滔天故居,并与其后人会晤交谈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一篇交流文化、回顾历史、反思现实的好文章。而《民国时期的南京茶馆》、《张智重的书法境界》、《爱国“二麟童”》、《民国时期〈江苏新闻〉的台前幕后》等文章,都不失为所述鲜闻、论述精辟的好文章,相信读者阅读之后会有收益。
《钟山风雨》2006年第3期目录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
以对联为革命武器的孙中山(戚厚杰)
1912年孙中山在山西的五次演说(苏艳萍)
●史海纵横
“文革”时期的“红色”浪潮(吴继金)
鲁迅在南京(许祖云)
宋教仁秘结“关东马贼”(窦应泰)
李根源四送国殇(汤 雄)
1948年上海“舞潮”案:一场被遗忘的暴动(曹金国 池子华)
●往事追忆
胡耀邦同志二三事(马国征)
周恩来两位母亲画像的来历(秦九凤)
建国初期柳亚子的南京之行(邱宝瑞)
建国以来中山陵的几次大维修(邵亚琳)
聂绀弩与我父亲的交往(周允中)
●人物春秋
武中奇和“远东第一监狱”(肖 舟)
李琪与江青的殊死决斗(叶介甫)
“京华姑苏五老”的风雨人生(沈伟东)
●汪伪内幕
苏北大汉奸张北生难逃一死(孙云年)
●革命足迹
“无名英雄”李涤非(石 楠)
●趣闻轶事
孙中山倡导“女权”(焦 洁)
张謇的乐器缘(陈志刚)
爱国“二麟童”(金宝山)
民国时期《江苏新闻》的台前幕后(张连莹)
●旧都掠影
孔祥熙公馆(杨 轩)
●文化长廊
东京滔天故居访问记(张良群)
民国时期的南京茶馆(赵映林)
张智重的书法境界(苏小和)
●文史拾零
蔡元培错用一字而致歉(孙聆波)
反对袁世凯的《袁政府画史》(刘学文)
●封面图片:孙中山与山西政要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