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间是洗涤谬误的浩荡长河。本期《〈万言书〉问世始末》一文,记叙了上世纪60年代,在整个农村充斥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浮夸风期间,陕西户县三个农民党员,以共产党员的党性和基层干部的良知,写出了近万字的《目前形势怀感》,清醒地指出了当时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经济政策、农业政策、工作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途径。不久,从中央到地方,对他们进行了批判,主笔杨伟名被迫害致死。有关“文革”的文章已多见诸于报刊,但像本文记述的,最高领袖在北戴河会议上做出讲话,专门对三个普通农民党员进行严厉批评,并将之定性为“复辟资本主义纲领”,却是不多见的。1979年杨伟名得到平反昭雪。“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是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宗旨,刊登这篇文章,就是要以史为鉴,拨乱反正,相信读者在掩卷深思之际,会有许多收获和感慨。
今年是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史学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方法上更加全面,在认识上更加理性,在角度上更加新颖。这里也有政协文史资料的一份贡献。文史资料从“亲历、亲见、亲闻”等方面,提供了许多生动有趣、拾遗补缺的重要史料,是以往专家学者不曾重视的新天地。本期《抗战时期中日空军作战情况忆述》一文的作者,在抗战爆发时正是上高小的少年,他用童真的眼睛,迷茫的心灵和对和平的渴望,记下了当时中日空战中的许多细节。如“四二九空战”、“五三一空战”,鲜为人知,叙述生动。
本期刊载的两篇与戏剧有关的文章《梅兰芳的京剧外交》和《合作越剧团的坎坷历程》,内容各有侧重。前者讲述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梅兰芳先后到美国和苏联演出,将中国京、昆剧传统精粹介绍给世人,特别是将《贵妃醉酒》等上百个唱段,从工尺初稿翻译成五线谱,引人入胜、轰动一时,取得了艺术交流以外的成功。后者讲叙了合作越剧团从农村的“草台班子”,走进大上海的坎坷历程。1950年戚雅仙发起成立了合作越剧社,根据实际情况,对演员先是采取逐日斥帐方式,后改为固定工资,稳定了队伍、陪养了人才,在演艺上走向成熟,并荣幸地为周恩来和班禅演出了《林冲》等剧目;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参加香港艺术节再创辉煌。
民国人物在历史舞台上你来我往、出将入相,留下了许多痕迹和花絮。《民国元老颜惠庆晚年的敲门之旅》一文,回忆了1949年颜惠庆参加国民党“和平代表团”,前往北平充当“敲门使者”的曲折往事。《陈果夫整肃江苏吏治》一文,讲述了陈果夫任江苏省政府主席时,以执行“联合纪念活动静默三分钟”为由头,借题发挥,推行所谓廉政勤政的轶事。而《王玉龄眼中的丈夫张灵甫》、《隐入历史帷幕的风云人物——胡鄂公》、《黄绍竑“政绩不佳、声名狼藉”的背后》等文章,或以妻子的口吻,或用史家的眼光,或是同僚的回忆,让一个个逝去的人物和事件又鲜活起来。
本期杂志还刊载了《国民政府国防部、海军部与军政部》、《首都电厂》、《拙政园历史街区》等许多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好文章,相信读者在阅读之后,既了解了相关的历史,又得到阅读的快乐。
《钟山风雨》2007年第2期目录
史 海 纵 横 |
|
《万言书》问世始末 |
林 培 林 强 |
民国元老颜惠庆晚年的“敲门之旅” |
屈胜飞 |
梅兰芳的京剧外交 |
冯 都 |
陈果夫整肃江苏吏治 |
毛 冀 |
往 事 追 忆 |
|
抗战时期中日空军作战情况忆述 |
白化文 |
王玉龄眼中的丈夫张灵甫 |
金宝山 |
合作越剧团的坎坷历程 |
华振鹤 |
人 物 春 秋 |
|
参与制造共和国首架飞机的特等功臣张阿舟 |
金建陵 |
隐入历史帷幕的风云人物——胡鄂公 |
王炳毅 |
金坛教育家韩大受旧闻逸事 |
桑万邦 |
冯梦云的报人生涯 |
周允中 |
汪 伪 内 幕 |
|
伪空军第三飞行队起义始末 |
良 驹 |
革 命 足 迹 |
|
抗日名将彭雪枫的爱民故事 |
胡昌方 |
趣 闻 轶 事 |
|
中共中央曾计划迁淮安 |
秦九凤 |
五彩瓷瓶见证中美人民一段友谊 |
张 群 |
发生在巴黎的“五四运动” |
杨乐生 |
黄绍竑“政绩不佳、声名狼藉”的背后 |
周重礼 |
旧 都 掠 影 |
|
国民政府国防部、海军部与军政部 |
夏四胜 |
首都电厂 |
郑文实 |
文 化 长 廊 |
|
拙政园历史街区 |
董寿琪 |
韩国钧与《朋僚函札》 |
谢 静 |
文 史 拾 零 |
|
徐敬吾巧售革命禁书 |
拾 余 |
《闲话扬州》惹风波 |
肖 薇 |
●封面图片:到达西柏坡的颜惠庆、章士钊、江庸、邵力子与周恩来、杨尚昆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