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发布日期:2008-08-16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历史的臧否素来行踪不定,在“记载的历史”之外,更多的细节或因岁月长久而渐渐失落湮没,或因利益所致而被清洗出正史的记载,但是真相总是存在的,即使万马齐喑,即使“末俗纷纭更乱真”,然而历史毕竟是由人民写就的,即或丹青难以写就的精神,也必将因为人民而得以不朽。

1978,中国实现伟大转折的开始,从这一年起,在非正常轨道上的惯性滑行将被扼止。玉宇澄清,“春天”甚至已经在是年的3月提前催开了科技之花。而在更广阔的乡村里,变革的春潮悄然萌动,众多的基层实践者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这场乡村变革的起始坐标最后得以被定位于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12月。而后世不断揭秘的新鲜史料则一次次冲击着这个“敢为天下先”的纪录。本期所刊出的《上塘公社推行“大包干”的前前后后》即是发生于此前的1978年9月。1981年《人民日报》《春到上塘》一文的发表,使我们无需再为发起上塘公社“大包干”改革的先行者们作颂歌,也无意于争论谁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源头。事实上,即使在一省之内,合肥市肥西县的小井庄,包产到户的时间也被认为是早于小岗村。而重庆市荣昌县的档案则进一步证明,农村改革探索的时间甚至提前到了1975年。这让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改革呼声的广阔与发轫之初的艰难。相较小岗村的改革,我们也不能不发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面对大包干所体现出的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我们可以汲取些什么?

昔日花开分外红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已不再是教育战线迎着东风飘展的旗帜。孕育了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火种的广阔农村,在中国近现代史波澜壮阔的画卷中,毋庸置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我们对农村教育方式进行了多种探索,例如建国初期的冬学,例如志在“与工农心连心”、以培育一代新人为己任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功者有之,失败者也有之,对这份遗产进行经验教训总结,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于今更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诞生五十周年之际,本期“往事追忆”特刊出《江西共大亲历记》一文,以此作为纪念。尽管“共大”作为时代的产物,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无可否认的是,这场将青少年农业职业教育与农民继续教育相结合的试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日后农村人才培养体制的探索并不是毫无裨益的。

“用人民的喉舌,作为唤起人民的号炮”,然而在专制的禁锢下,“人民的号炮”只能一次次地被禁失语。在中国报业史上,李敷仁和《老百姓》报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迄今在面向底层读者的通俗报纸中,仍鲜有比肩者。1937年11月,“未敢忘报国”的一介书生李敷仁,与同仁在西安创办《老百姓》报,《老百姓》一纸风行,国内发行13个省,甚至在苏、英、美等国皆有订户。《“左混”教育家李敷仁的不屈人生》一文,以翔实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平实细腻的笔触,刻画出这位民众之喉舌在屡禁屡办、屡办屡禁的不屈不挠斗争中走向光明的曲折人生,读后令人平生无限敬意。时间永是流驶,历史以无数鲜活的个案告诫我们,以一言而禁锢万语千言之悖谬的政府是必然要被人民所遗弃的。

此外,《“鸿翔部队”:中国伞兵第一团》、《我所认识的徐景贤》、《 张太雷 夫人及长女之死》等文章,或为作者亲历亲闻亲见之作,真切感人,或为专家学者发掘史料整理所得,鲜为人知。这些与历史的对话,虽非黄钟大吕之音,却也各有可圈可点可鉴之处。

 

《钟山风雨》2008年第4期目录

 

史 海 纵 横

江苏第一个“大包干”公社遇阻的台前幕后(刘朝文)

20世纪60年代中期罗瑞卿和林彪的军事战略争论(夏明星  苏振兰)

“鸿翔部队”:中国伞兵第一团(秦  军)

《沙家浜》“胡司令”原型胡肇汉被捕记(郜合启)

 

 

往 事 追 忆

江西共大亲历记(冯 都)

我所认识的徐景贤(陈 益)

张太雷 夫人及长女之死(张 展)

 

 

人 物 春 秋

从记者到外交官的王殊(李炎锠)

“左混”教育家李敷仁的不屈人生(冯晓蔚)

琼瑶祖父陈墨西(金宝山)

庄静与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程荣华)

 

 

汪 伪 内 幕

日伪统治期间的南京市日语教育(吕 敏)

 

 

革 命 足 迹

忠勇为国的薛华甫(王继华)

 

 

趣 闻 轶 事

陶铸的两次大怒(柯云 丽阳)

《红旗颂》的幕后故事(顾育豹)

于右任筑墓邓尉山(蔡贵三)

段祺瑞培育围棋名手吴清源(李友唐)

 

 

文 化 长 廊

秦淮古桥的文化魅力(孙 峰)

山东快书是怎样定名的(王贵增)

 

 

文 史 拾 零

针锋相“对”斗列强(凌 大)

张权曾计划活捉蒋介石(徐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