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当前位置:首页 / 征程 / 历史期刊
发布日期:2008-12-15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30年前,历史曾选择农村作为中国改革的突破口;30年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聚焦农村问题,改革的重心重回农村。作为“农民的命根子”的土地问题,再一次被推向前台,“土地流转”也因此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热词”。

 回顾20世纪的多次土地改革,从抗战时期实行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到1947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再到建国初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虽然每次土地改革因不同时期侧重点有别,但对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意义重大。本期“史海纵横”栏目刊发的《毛泽东决策苏南土改政策记》,正是建国初土地改革的一个侧影。其中对富农经济的保留,为恢复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保障,不失为明智之举;而黄炎培关于土改的基本目的不是单纯为济贫扶困,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识见,尤为值得重视。联系当前,土地流转一定要防止借机变相占地,损害广大农民的利益,避免产生“新失地农民”。而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的樊篱,让农民真正充分享受改革的成果,恐是最终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良方。

 “笔”下的文章,可以是甘霖,是雨露,滋润心灵的荒芜与贫瘠;可以是匕首,是投枪,刺向敌人的弱点与死穴。可一旦堕为美化侵略的谀词、颂歌,则不啻为杀人的利器、嗜血的恶魔。与血淋淋的大屠杀相比,侵华日军的文化侵略不显山露水,其恶劣影响易为世人忽略。正因此,《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一文显示出特有的价值。此文以独特的视角,揭露了侵华“笔部队”的罪恶行径。由随军记者、职业作家和士兵作家组成的“笔部队”,四处笔征,鼓吹“圣战”和“武功”,煽动所谓的“爱国主义”,歪曲真相,颠倒是非,成为日本对华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的主力。而战后对“笔部队”清算与追究的半途而废乃至不了了之,使得日本文化界至今缺乏真正的反省,不能不令人警惕。

 曾以一首《乡愁》风靡大陆的诗人余光中今已八十高寿。从小学到大学母校,从童年至青年时代,余光中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余光中在南京度过八十华诞之际,本刊特刊发《我和余光中的同窗情》一文,让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进一步走近这位诗人。作者为余光中的大学同学,回首往事,大学教授的音容笑貌、逸事趣闻,同学少年的诗情豪兴、书生意气,历历如在目,伸手似可触,回味无穷。无论同窗共读,还是久别重逢,文中均洋溢着情同手足的浓浓情谊,读之令人动容。

 本期杂志“三亲”史料颇多,《“错送信件”与江青秘书阎长贵的囹圄之灾》、《我来云南六十年》、《“一代词宗”夏承焘四游江苏》、《我的父亲俞颂华》、《先父 郑逸梅 先生往事》、《陪华国锋游亭林园》等文章,或为采访所得,或据口述整理,或忆往事成文,均为第一手资料,史料价值不言而喻,值得一读。

 时光荏苒,不平凡的2008年即将划上句号。新的一年里,我们力争有新的气象、新的变化,带给您新的感受,也希望您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们。

 

《钟山风雨》2008年第6期目录
 

史 海 纵 横

毛泽东决策苏南土改政策记(顾育豹)

习仲勋在广东的改革足迹(黄禹康)

“错送信件”与江青秘书阎长贵的囹圄之灾(窦应泰)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刘立军)

往 事 追 忆

我来云南六十年(黄天明 口述 闫峰 王兆辉 整理)

“一代词宗”夏承焘四游江苏(陈美林)

我和余光中的同窗情(李夜光)

人 物 春 秋

开国大将谭政的“文革”岁月(李意根)

我的父亲俞颂华(俞湘文)

先父 郑逸梅 先生往事(郑汝德)

“阿扣一伍”赵品三(佟  颜)

汪 伪 内 幕

南京国民政府对汪精卫财物的接收(曾磊磊)

革 命 足 迹

周恩来与潘汉年并肩作战为人民(文  庠)

趣 闻 轶 事

陪华国锋游亭林园(陈  益)

余祚德随军长春起义的前前后后(余祚德 口述  吴志菲 整理)

没有赢家的“闲话扬州案”(黄  波)

台湾戒严时期书商盗版大陆书的各种奇招(古远清)

文 化 长 廊

探索鎏金塔内舍利之谜(于  飞  于曰良)

●本刊2008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