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二次会议 / 联组讨论
发布日期:2009-0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7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九三学社、科技界一组、科技界二组和科协界的委员,围绕“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这个主题进行讨论。省长助理徐南平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黄因慧主持会议。
         陈建生、许长新、朱立峰、郑丽敏、王贵成、王志坚、徐大勇、秦小麟、刘卫宁、谢志成、刘忆、杨建良委员先后发言。


陈建生委员(河海大学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博导)
                                                                                建议进一步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江苏省是科技大省,科技创新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我省的科技创新工作存在一些问题,如我省真正原创性的成果仍然很少,虽然成果鉴定证书上专家们会给出“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评价,但是,实际的情况并非如此。
  我国为什么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原创性的成果很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与研究所必须的氛围。我们与发达国家比,科研的硬件实施方面是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创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研经费与资源的过度集中,科研项目的重复率太高。因为科研经费是考核的硬指标,多多益善,所以,很多大学者的项目都是重复性申报的,科学家们都疲于项目申报和结题汇报,真正能够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时间就很少了。
  门户之见也是中国科研的一大特色。众所周知,跨学科的研究极为重要,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都是跨学科所产生的。但是,实施起来难度极大。比如一个地质专业的研究所,所内部又分成了若干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的每个教授都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即使你对其他的方向感兴趣,你也很难申请到相关的研究项目,因为那是别人的“码头”。学科内部的这种排他性极大地阻碍了跨学科研究。
  科技创新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仅出现在口号中,很少有科学家真正去“仰望天空”,因为有些“仰望天空”的科学家并没有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而更多地成为了反面的教材。在急功近利不能宽容失败的科技制度中,浮躁已经成为通病。现在很少有科学家在一起纯粹地讨论科学问题,即使在学术讨论会上,很少有人敢对以前的理论提出不同的观点,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被庸俗的关系学所代替。很多科学家已经没有时间坐在办公室进行学术研究了,他们的主要精力用在申请到更多、更大的项目上。
  江苏省高校和研究机构云集,江苏理应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前面。省政府应该重视科技创新中所存在的问题,营造一种宽松的科研环境,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关注那些无门无派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一种能发表不同科学见解的平台,克服门户之见的壁垒。无论是项目申报还是成果评定,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科研项目与成果奖的评委应该有明确的任期限制,裁判员与运动员不可以互换,今年当裁判员明年当运动员的现象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江苏省是人才大省,我们有足够的人才库资源供选择。应该在创新实践中识别和造就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


许长新委员(省民建副主委、河海大学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
                                                            建议提升江苏自主创新水平,保障江苏可持续发展


  一、江苏自主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7年我省研发经费支出达430亿元,占GDP 1.68%,列全国第二;科研机构和人才队伍居全国第一;重大研发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均位于全国前列;三种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第三。
  我省创新资源尤其是科技成果、创新人才等核心要素集中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且长期存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不踊跃等问题,2007年我省只有40.4%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13.5%的本科以上人才集中企业,70.7%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来自企业,72.28%的科技支出用企业,43.2%的专利申请出自企业;30%的新产品开发来自企业;与深圳的“4个90%在企业”相比差距较大,导致企业自主创新总体水平位于中低端,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和龙头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亟需盘活创新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江苏科教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经济增长优势。
  二、江苏自主创新的瓶颈
  1.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创新要素集聚路径不畅。作为转型核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缺乏一个健全的制造业链条(加工贸易业仍是江苏制造业的主体),高端现代服务业链条滞后(缺乏高端的产品设计、策划、金融、物流服务),制造产业链与配套服务链双链并转尚未形成,在创新要素集聚路径中出现了众多障碍点。
  2.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动力不足。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二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一方面,我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省内企业创新成果侵权事件时有发生,搭便车现象较普遍,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效应的显现需要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模式的支撑。
  三、实践“科学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江苏
  1.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加强产业规划定位。各级政府把握好产业升级幅度,做好产业升级中断的预警机制,确保江苏产业转型的成功。
     (1)做好产业升级方案的有序规划。产业升级的幅度和方向受既有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限制。江苏产业升级的路径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完全照搬其他省份及国家的经验。
     (2)做好产业升级中断的预警机制。我省政府对产业升级在保持乐观期望的同时,要对充分防范这种风险,特别是要避免因政策措施不当,增加这种风险的威胁。
     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应深入筹划,一方面对于能源资源消耗过大,成本偏高,产品缺乏竞争力企业,加以重组及破产的同时,重视后续产业的跟进,实现苏南产业与苏北产业的有序转移与对接。另一方面,对于省内有望利用此次危机加速升级的产业,理顺银企关系,提供政府担保机制,建立开放型经济发展扶持机制,综合运用鼓励出口、专项资金、政府扶持等政策措施,促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形成,增强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层次。
  2. 完善科技产业链,重塑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各级政府应以打造总部经济、延伸服务链、形成创新集群为抓手,打通创新要素集聚路径,改善投资落户准入条件,以打造“筑巢引凤”、“腾笼换凤”的创新新生态。
  (1)拓展“总部经济”功能。磁吸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的设立,提升区内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促使创新要素按区域的产业链流动,使优势企业的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有机融合创新要素,促进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2)延伸配套服务链。各级政府应以“24小时服务、保姆式服务、零距离服务”等全方位服务理念为指导,通过高起点打造创新载体、投资技术监测认证中心、搭建重点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平台,驱动各项生产性服务工作延伸到制造业前端的研发设计,中端的检测实验和后端的品牌,构筑“生产性服务链”; 以生态流服务、现金流服务、信息流服务、物流服务为抓手,构筑“商务性服务链”,推进商务服务区的发展。尤其应健全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3)形成创新集群。以区域网络为基础,通过创新载体、创新基金资助、创业投资参股以及引导资本市场联合支持等方式,寻求区域内制造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消费市场、龙头企业、上、中、下游企业的产业集聚,加强企业间的价值关联性,形成“创意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良性循环的政策环境和运行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制造业联动效应,促进创新要素在发展中激活、在创新中联动,在创业中集聚,实现创新要素“点、线、面”的集聚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推进江苏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转型。
  3. 培植企业内生能力,促进主导产业的跨越发展。各级政府应以知识产权及名牌自主化为抓手,提升企业内功,形成对主导产业高端发展的强有力的“链式”支撑,推动我省石化、汽车、电子、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1)以产权商业化为主旨,提升知识产权运营水平。政府应坚持引导和服务并重,制定知识产权交易的指导政策、深化政府自主创新产品采购的配套政策及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层次化的引导政策,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交易运作能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由法权型运营模式向财富型、战略型运营模式转变,实现区域创新力向竞争力转化,以技术优势支撑市场优势的持续化发展。
  (2)以名牌自主化为抓手,增创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自主名牌提升工程的建设,促进名牌的自主化与国际化运营。

 

朱立峰委员(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南京市科协副主席)
                                                                    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首先,以技术创新不断强化商标优势,以品牌的扩张和品牌的商品化来带动商品的销售。其次,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文化背景的优势,以“文化”手段提升品牌,融入东道国社会,扩大品牌消费群体。二是要运用专利、标准和品牌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运用以下专利战略:基本专利战略、专利利用战略、专利联盟战略、专利诉讼战略、交叉许可战略、专利检索战略;可以运用以下标准战略:技术标准形成初期的技术标准战略、技术标准形成后的技术标准战略;可以运用以下品牌战略:品牌发展的商标注册战略、品牌发展的企业文化战略、品牌发展的传播战略。
  知识产权是一种重要的法权和无形资产,也是经济主体一种强有力的竞争武器。我们采用的知识产权战略主要分为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和品牌战略。在当前“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品牌化―品牌市场化”新的产业发展链的背景下,应对全球化竞争环境,我们应以技术标准战略为导向,整合行业内政、产、学、研等各类资源,积极推进专利战略的实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战略。在上述总战略中,专利战略是基础,技术标准战略是关键,品牌战略是目标。


郑丽敏委员(南京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建议重视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工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自主创新是我省经济社会克服金融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其中关键的问题是要实施高校知识产权战略,增强高校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就是在研制出高新技术成果的同时,通过取得发明专利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和实施,在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做出成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知识产权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高等学校及其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在知识产权上面临很大困境:(1)专利申请数偏少,而其中多数发明专利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被束之高阁;(2)部分专利成果流失;(3)许多产学研结合有名无实。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二是成果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注重成果奖励和论文、轻视申请专利的倾向;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上存在漏洞;四是法制不够健全,使知识产权受害者怯于诉诸法律;五是追求眼前利益等。
  根据目前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学习国外的经验,在高校内设立类似OTL的机构,招聘专门的技术经理队伍,经营大学知识产权。学校只出让知识产权使用权,而不出让知识产权所有权,因而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始终占有主动权。
  2、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大学知识产权经营的基石。
  3、建立相应的转移技术前孵化术和转移技术后孵化企业,鼓励师生创业。
  4、建立健全知识成果科学评估体系和评估管理机制,把人与成果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5、加强“官、产、学、研、金”的结合和国内外的横向联系。

 

王贵成委员(九三学社镇江市主委)
                                               结合讨论省政府工作报告,就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建议


  1、进一步发挥行业组织的引领作用。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复杂系统的链条中,产业结构布局居于其顶端,其合理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性和可持续性。我国经济体系形成及运行的实践表明,各级政府在产业结构布局及调整优化中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迫切要求省政府应从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宏观层面,切实担负起组织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管理协会、学会或研究会,对我省产业结构布局优化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及预测,充分发挥其在行业发展中的传统优势和技术引领作用。
  2、进一步释放企业(集团)的主体作用。产品升级换代居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复杂系统链条的中间段,其产品结构及性能指标决定了其企业(集团)在国内外本行业中的地位、市场占有份额及发展潜能。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家在系统构建并不断完善基于自主创新的我国民族特色工业体系建设和发展中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企业(集团)要不断增加产品研发R&D的比重,能在省内企业(集团)间联合研发的不外协,可以在国内联合研发的不外扩,主动在“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建设一批千亿元级企业”的进程中要敢于当“配角”,在参与国际行业竞争中要勇于担当主力,切实加快企业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步伐,使企业(集团)真正成为产品升级换代的主体、成为产品品牌的形成基地,
  3、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创新作用。采取国内和海外人才相对接、省内和省外人才相互补、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相支撑的“三结合”的形式,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创优型队伍建设,进而促进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努力打造江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家、名师和巨匠”,为实现“两个率先”,建设美好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志坚委员( 河海大学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博导)
                                                                       建议要强化大学的科技创业孵化功能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推进自主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及其功能开发多元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途径。
     企业和大学合作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合作。企业和大学合作,大学科研机构既可以从企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又可以把科技发明转化为推向市场的商品,可谓一举两得;企业凭借新产品打开了市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大学的科研活动。
     对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孵化是科技创业的内在需求,也是政府行为创新的一个新课题。 提高大学对地区经济的融合度是建构大学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优势的重要途径。?美国大学是风险投资的重要供给主体,风险投资回报惊人。杜克大学的投资回报率接近60%;而另外芝加哥大学等6所大学的投资回报率也都超过了40%,而哈佛大学、西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投资回报率也接近30%。?
     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还不强,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还较薄弱,众多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拥有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知识产权拥有量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尚未成为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科研机构、大学特别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与运用的能力和水平亟需提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专利制度建设是美国大学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在官产学研合作优势地位的重要条件。美国估计有70%的重要工业专利援引了大学的研究成果。
     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三,但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没有形成核心产业,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孵化支撑作用有待深化加强。希望能对高校中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的重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予以支持,使高校能真正具备对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孵化能力。

                                  
徐大勇委员(九三学社连云港市委主委、市农科院院长)
                             建议进一步提升我省苏北地区农业科技科研和推广水平


  从总体上看,我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尚不够强,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科技还不能完全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广大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渴求与农业科技推广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市级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和辐射能力。理顺省级农业科研部门和大学与市级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间的合作关系,学科设置和研究内容应各有侧重,上下之间应加强联合,省级科技部门在设置项目时,要提倡这种上下之间的合作,以此来带动我省苏北农业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在项目申报和成果评审中,要增加来自基层专家的数量,以此来增加落后地区的话语权,要改变目前我省农业较大科研项目由少数人和少数单位把持,基层科研单位申报难这一不正常现象。
  2、建设示范基地,通过展示、示范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示范基地建设要与地方农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应将各市农业科研部门的试验基地列入省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规划中,省级科技部门在项目立项中要强化示范基地建设。
  3、要鼓励民间农业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发展。大力促进农业龙头企业进入农技推广领域,推动现有农业科研、推广单位与生产、加工、流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实现科研与生产两种创新资源的结合。省市有关部门应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
  4、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改革现行的用人制度,建立竞争流动机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和全员聘用制,推行“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加大农技人员队伍的建设力度。采取优惠措施吸引农业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工作,市县两级农业行政、科研和推广部门招聘人员,应优先从基层选拔。乡镇干部也应优先从基层农技人员中选拔,以此建立一支懂专业、会管理的乡镇分管农村工作干部队伍。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发展农业科技事业。


刘卫宁委员(南京市气轮电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建议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推进自主创新


  在经济危机期间,更要加大科技投入,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做好准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保持一个合理的位置,确实对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能力,需要积累,需要持续的、力度足够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才有可能实现我们的预期。希望江苏省作为一个有足够经济实力的大省,能够继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这样才可以做大事
  要抓住时机,引进人才。在人才方面,现在有两个机遇。一是海外的科技资源,一是国内的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毕业生。海外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外学有所成的中国留学生和外国专家,一个是外国的专业设计公司和研究单位。这两方面的资源利用环境都好与以前的任何时期。
  要扩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优惠。高新技术企业为了引领或跟随本领域技术前沿的发展,需要持续地投入。希望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能够适度扩大享受该政策的企业范围。此外,对认定办法,也希望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比如,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将总资产和销售额作为成长性指标,各占10分,其要求的成长性对我们这一类老的基数已经很大的企业是难以做到的,总资产是否能够真实反映企业的实力也值得商榷。
  要允许失败。如何逐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大家对资金投入的重要性、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市场准入的重要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希望政府部门能够重视,就是要允许失败。一个技术从原理研究、形成技术、进入试制、中试,最终形成商品技术,以市场的角度看,每个环节上都存在失败的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内部的,也可能有外部的。此外,科学研究是探索性的工作,本身就存在失败的可能。对失败的原因要客观分析,不要因为出现失败就对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的工作提出过多的责难。

谢志成委员(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建议以市场和需求为牵引,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首先,从全球经济危机看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全球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出来,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产品有技术含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影响较小。例如我国的航天科技产品,为军工服务的高新电子装备产品。
  第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受条件限制,缺乏足够的源动力。企业必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解决当前许多问题,面临巨大的压力,对于长远发展的科技投入,显示出投入能力不足的矛盾;科技创新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以解决当前急迫的技术问题为主,技术的积累不足以支撑科技创造,创造能力不足,例如:平板电视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少数几家外国公司手中,元器件的小型化、低功耗的研发进展缓慢;技术发展战略的牵引不明确,软件技术发展跟不上发达国家,硬件工艺条件没有充分具备,影响到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例如:军工的需求比较明确,又能得到国家的支持,但创新能力显的不足。
  第三,科技创新应体现国家意志。创新是不断积累的提升,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创新需要从基础产业抓起,要注重完善基础平台的建设,发挥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撑作用,例如:新材料的研究,新工艺的研究,要尽快改变关键基础材料依靠进口的局面。
  对于行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应发挥国家和行业的作用,集中科技力量,攻尖克难,解决问题,例如:大规模存储器技术攻关,大规模信号处理器的实现,大功率微波功率管的技术突破等。
  要相对集中力量办几件大事,国家财政资金应相对集中使用,支持开展大项目的联合攻关,支持项目的发展,要像抓航天工程技术一样,抓信息技术瓶颈的突破,显示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作用,并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后评估机制,特别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和工程,更应予以重点支持。例如:华显高科的等离子平板电视项目,各级政府应给予多关心、多支持。
  要以大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以项目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项目的发展,面向市场需求,构建集中统一的系统顶层设计平台,着力开展对新产业、新技术的趋势研究和技术预研、技术储备工作,通过科技资源整合共享、大力发展综合型、系统型、复合型新产业、新技术,重点研发未来或下一代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有序调整和优化。


刘忆委员(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副院长)
                                                     建议抢抓机遇,为实现科教兴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作用
 


       高等学校汇集了各学科、各研究领域的优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重心应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和应用型研究,与名牌大学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关键是寻求恰当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和各企业单位,注意地方院校具有的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和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和优势,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出台各类专门人员培训的有效运作模式和激励机制,使高等院校、被培训对象、用人企事业单位及地方政府各方面都赢得应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