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二次会议 / 联组讨论
发布日期:2009-02-07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2月7日下午,省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盟、无党派、教育一组和二组的委员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主题进行讨论。副省长何权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陈宝田主持会议。
  郑正、林振山、宋永忠、李永达、黄成惠、朱秀林、王占宝、侯立军、张金城、韦晓梅、宋吕银、高吉祥、魏青松、徐宝文等委员先后发言。
  


韦晓梅委员(淮安市地税局局长、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长)就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问题提出建议。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主要强调受教育者接受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教育,其基础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义务教育阶段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充分认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当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且,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教育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解决好的突出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基本普及目标之后,必然进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如果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继续扩大,势必影响到义务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江苏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表现在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师资分布不尽合理、教学设施与设备条件不平衡、不同阶层人群子女享受教育资源不平衡、同一学校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等方面。
  为此建议:在教育投入上要坚持向贫困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保障弱势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办学条件的规范上,制订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的“最低保障线”,逐步缩小学校条件的差距,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步减少;在办学评估上,逐步取消等级学校、淡化窗口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坚持公办、学校免试就近入学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之风;联办一批小学和初中,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进一步加强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实施区域的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在区流动域内;中小学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育平等;建立科学的学校办学水平、质量评估体系。
  
高吉祥委员(民盟南京市委副主委、江宁区副区长)就加快职业教育提出建议。


  江苏作为承接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省份之一,应该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加速培养重点产业领域紧缺人才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切实为稳定和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服务和支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人才保证。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切实把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计划。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全省教育结构调整,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和比重,确保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与普通高中、高校的招生人数大体相当。要切实统筹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对具有学历教育性质的学校全部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管理,培训类性质的职教机构统归劳动部门管理,加快推行教考分离,劳动部门负责中高等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制定、考核和发证;行业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实施行业部门与相关学校实行对口合作办学政策。要按照“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规划并建设一批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实训基地,努力打造一批在全省经济区域内、行业内具有示范性、辐射型、综合性和品牌效应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训练基地,切实推进技能人才的整体开发。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放宽民资、外资的准入政策,对民办职业教育院校在资金、土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扶持,在学校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及项目安排等方面与公办职业学校享受同等待遇,切实引导企业及社会资本发展职业教育;积极鼓励公办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办学,大力推动公办职业院校的集团化、连锁化;积极探索和完善“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模式,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向基层延伸。要以实施社会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为契机,积极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灵活采取定向采购、委托代培等形式,大力开展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推动各类企业依法建立与完善职工在岗和转岗培训制度,并根据企业自身的特殊需求,独立举办各种职业学校。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机制改革。要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开发为重点,积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培训项目结构,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要积极适应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等办学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确保学生工学交替、分段结业,真正实现高比例就业、高素质就业。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国内外著名教育机构、企业进行学习和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职教专业师资在参评教师职称的同时,主动参评相关专业的其他系列职称。
  四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改革。要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职教经费自然增长机制。要改变行业部门职教与职培经费专款难专用的现象,农林、科技、计划、财政、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技术培训与推广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快建立与完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并逐步增加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办学成本的分担比例。对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政府要按照“地税征收、财政统管、以收定支、分口使用”的原则,全额统筹职工职业教育和培训经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政府不再统筹。

魏青松委员(上海市汇业律师事务所南京分所主任)建议加大对新阶层人士的教育培训,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


  新的社会阶层,是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中分化形成的,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新的阶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人: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我省新阶层人士工作卓有成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尽管我省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局来看,仍然需要加大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力度。建议:
  一要建立领导协调机构,把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到全省人才队伍建设的“总盘子”中来,统一规划,统一部署。新阶层人士队伍相对分散,存在多头管理、缺乏协调、力量分散等问题,整体推进力不够。要建立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的统一领导协调机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形成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的合力。二要加强政治引导,增强新阶层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坚定他们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新阶层人士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有着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不同程度地受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对我国的国国情不是非常了解。同时,由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处于“体制外”,有组织的政治培训和学习相对较少。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需要将提高新阶层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建议党委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对他们进行政治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团结和凝聚他们,为全省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三要制定政策措施,为新阶层人士发挥作用构建平台。要加大对新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的资金帮扶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新阶层人士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加大对重点行业、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引导和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

宋永忠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建议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现代教育体系。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表现江苏特性、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使江苏人民群众能够满意。
  首先,构建完备的全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老年教育。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系列;将自学考试纳入继续教育系列;对学校教育的年龄给予限制。
  其次,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一是厘清各级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二是建立中小学教师和校长的流动机制,三是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监督、依法治校。四是大学校长实行真正的任期制,在同一学校的校长岗位上最多两个任期。
  第三,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一是要统一规划、部署教师教育的机构:设立江苏省教师教育基地并重点建设;尽快向一级教师教育机构过渡,二是对新上岗的教师的学历给予本科以上并经过教师教育机构系统教育的明确要求,三是对教师的职后教育给予明确的规定,四是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考核,五是进一步创新和规范教师职称评定,
  第四,对教育投入进行立法并建立增长机制。一是保证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尽快到位,二是保证义务教育教师提高工资的尽快落实,对从事非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待遇尽快加以研究并合理解决,三是大幅度提高对高校大学生的人均拨款额度,四是有计划地化解高校的全部债务,
  第五,现代化的学校教学体系。一是树立以学生养成教育为基础、素质教育为手段、“成人”教育为目标的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立。二是要具有国际视野、内容先进的教材,三是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实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六,构建易于操作的质量监控体系。一是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体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考方案,二是易于操作的教育评价体系——分层分类;中小学不以升学率为主要标志;将教育的评价结果纳入到对政府的评价指标中,三是建立教育督导制度。

黄成惠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在发言中指出,高等教育要在困难中看到希望,要在危机中抓住机遇。


  世界经济危机的蔓延与加深,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复杂的。高等教育界的同志必须对当前的形势有一个比较清醒的正确的判断,从而寻求有效的对策。
  当前经济低迷、疲软对高等教育带来众多负面影响,主要是:就业市场萎缩,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居民增收缓慢,贫困生进一步增加,使学校经费、管理、思想工作压力加大;由于财政收入增幅下降,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附加投入难于增长;境外学生随经济低迷,招生人数增幅显著下降;由于企业流动性资金紧张和效益下滑,高校接受捐赠明显下降。
  这一轮的经济危机,成因复杂。其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贸依存高,经济粗放,产品低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使实体经济遭到重创。这种危机,对高等教育来说,也是一种潜在和现在的改革发展机遇。
  建议,狠抓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刻不容缓。要积极面向经济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学科结构,使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更能适应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学研结合步伐,与企业共建科技平台,共建学科、专业,共建二级学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能力。希望政府把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变成实际行动:
  1、政府的经济、产业政策和部署,一定要把高校的发展实质性地融入进去,具体操作层面应有效对接;
  2、产学研结合需要政府主导。建议各级政府设立专项经费扶持产学研结合,支持、扶持企业高校实质性结合,形成官产学研结合体系;
  3、继续帮助高校化解债务,支持高校尽快完成新校区后续工程建设,建议将新校区建设纳入扩大内需的重点项目。

朱秀林委员(苏州大学校长)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保增长、促发展作贡献。
  江苏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依靠科技促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江苏整体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拥有研发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江苏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吸引海外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创新研发团队,从而增强江苏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高校将认真学习体会梁书记的讲话精神,与社会各界一起,努力把推动“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并落实到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各个环节,确保该目标的顺利实现。
  要切实体会到省属高校在实现我省发展目标中的坚实任务。一方面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方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模式。具体落实在:一是要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构筑人才队伍新高地。“人才强省”是我省基本发展战略,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进一步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力度,为我省“保增长促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也为学校和江苏未来发展作前瞻性、战略性“人才储备”。
  二是要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在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调整方面,密切关注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是要加强科技产业化工作,服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高校要密切关注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的合作。
  四是要重视发展战略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谋略。我校在科技服务地方的同时,注重社会科学研究,注重人文积垫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和咨询,为大众民生传衍服务教育文化。
  要切实体会到当前金融危机中高校面临的危机和机遇。高校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辩证分析经济形势,从危机中挖掘潜在的发展机遇,努力把“危机”转化为“良机”。例如,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软件外包及服务转包给中国,我省高校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重点发展软件外包方向的相关专业,推动我省制造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