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投诉】市民石女士住在南京河西新城,今年春节前,她想寄些年货给湖北的姑妈,但在河西找家邮局还真难。“最后只好找了一家民营快递公司上门,当时很不放心,生怕东西丢了,打了几次电话和姑妈核实。”
家住白下区仓巷的退休教师吴启经常抱怨,老小区的邮箱坏了几年,没物管,也不知道找谁修。“订的《扬子晚报》只好放在窗台上,常被别人拿走,一年有半年看不上报!”
“农村收信也难,信都送到村口小店。一个不注意,扔那儿半个月没人领。在北京上大学的闺女寄信回来,老找不着,女儿很不高兴。”海安曲塘镇村民傅延林对此很无奈。
【邮政“诉苦”】记者就“通邮难”问题采访了江苏省邮政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这是顽疾,老大难了。“江苏邮政服务设施还维持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极不相称。”
“以南京为例,近十年来,只有江北和奥体新增过一个网点。仙林十几万师生没有邮局,要跑到尧化门收寄包裹。”为什么城市面积扩大不止一倍,而邮政网点几乎没有增加?2007年,省里出台136号文件,规定邮政可以以不高于成本的价格购买门面房做网点。“开发商显然不愿意,如今我们都是按市场价购买。仙林问题突出,去年邮政公司只好在仙林买了2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5万多元一平方,一个网点要1000多万!”
“农村平信投递更成问题,一个乡就三四个邮递员,农民居住分散,没有门牌,上门投递不现实,只能投递给村委会或指定的邮件代收点。农村乡镇撤并、村组合并后,人口越来越多。这一没报酬、二担责任的事,大多数行政村不愿再代收代转。行政村以下的‘最后一公里真空’,成为农村邮件延误、丢失的祸首。”
【委员建议】“既然难点不一,就要多管齐下”,省政协委员、科技委副主任顾汶在今年的提案中说,通邮事关公民基本权利,理应与社会发展同步。他建议,把邮政网点配套纳入新城区城建规划,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确定网点布局,费用在城建配套中解决,对购买门面设置网点的给予城市配套补贴。
城市老小区信报箱谁来维护?他认为,应作为民生工程来抓,建议由财政预算拨款,以建设部门为责任主体,在2-3年时间里全部维修更换。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在组建村级综合服务站时,可将邮件转投纳入服务内容。应当明确行政村以下邮件的转投是村级组织应承担的义务,在县、乡财政列支适当费用,另给转投补贴。”(唐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