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委员作题为
《强化大学生村官培养 完善村官管理机制》的
发 言 摘 要
(2010年1月27日下午)

一、存在问题
(一)村官计划缺乏规划。 一些地方把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作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没有从实际需要、大学生长远发展来考虑。一些大学生认为担任村官是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一些大学生村官受有关部门的优惠承诺影响较大,担任一段时间村官后,会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提拔等途径,尽快脱离农村基层。大学生村官中不当“永久牌”,想当“飞鸽牌”的人数不少。
(二)村官工作局面难打开。 多数大学生面临“专业知识运用难、工作局面打开难、个人价值体现难”等问题。原因有三: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接纳。二是多数乡村经济困难,缺乏资金与项目,大学生的创业致富愿望难实现。三是大学生村官多数是从非农专业毕业生中选聘的,所学知识“学非致用”。
(三)村官能力有待提高。 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组织管理和人际沟通能力,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多数大学生村官当起了“高级杂工”,只能在文字处理、文档整理、信息录入和远程教育等方面发挥作用。
二、建议
(一)设立“村官”专业,提高大学生村官素质。
大学生村官培养应从招生抓起。江苏各高校,尤其是涉农高校可根据本校现有学科设置“大学生村官专业”,甚至可建立“大学生村官学院”,建立“村官实习站”。开设专业课程,如农村社区管理、农业企业经营、农产品运销学、演讲与口才、作物和果蔬栽培、畜禽和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相关课程。重视组织管理、口头表达、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进来。选聘以农学、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村镇工业发展专业为主。
二要加强培训管理。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明确分工,多压担子、多交任务。
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细化考核标准,强化管理措施,引导大学生村官努力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工作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奖励。对不能胜任工作、业绩较差、村民不认可的村官,严格考察后,予以辞退。
四要切实畅通流动渠道。为让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要进一步细化大学生村官招录公务员、报考研究生和提拔干部等制度。
(王忠 致公党扬州市委副主委,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