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五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2-02-10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游庆仲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发言

  (2012年2月10日下午)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近几年,我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幸福工程,努力实现增进民生幸福与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然而,“衣食住行”中的“行”,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城市有公交,农村群众出行需求又该如何保障?我们认为,应当让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大致相同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把“行有所乘”作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并提升到各级政府加强社会建设的全局层面予以保障。

  一、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是广大城乡居民的热切期盼

  我省在2007年提前3年实现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出的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目标,江苏公路网通达水平全国领先。2010年又全面实现了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以及规划的农村集中居住点通四级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发展,目前全省客运班车已覆盖96%的行政村和集中居住点。接着,广大农村群众又开始关注班次密度、衔接程度、票价高低等服务水平问题,希望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公交服务。

  随着城市化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地撤乡并镇使得镇域面积迅速扩大,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逐步向镇集中,带来城乡之间及镇域内群众出行需求明显增加,且出现了镇村之间出行需求旺盛的新变化。今天,以儿童上学、富余劳力就近打工及农民就医等为主的出行需求具有明显的镇村之间联通的空间特征,而已有的城乡客运班线大多是以县城为中心的放射性网络,其镇域范围的通达深度、通达密度不高,缺乏互联互通,已不适应我省农村群众出行的新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农村居民出行迅速增长,特别是机动化出行比例急剧上升,道路交通事故大幅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省发生在县乡公路的交通事故起数占道路交通事故总数的33%,死亡人数占31.5%,如果加上乡村道路上的交通事故,上述比例可能达到60%,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加上全国各地连续发生多起“校车”事故,带给我们沉痛的反思。在一些农村地区,用报废车、拼装车、微型面包车、两轮摩托车、三轮农用车和拖拉机作为校车的现象大量存在。我省约有3100万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老人和14岁以下儿童人数近1300万,而且农村儿童上学平均距离超过 4公里 ,远的有 8公里 ,对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交通服务需求非常期待。

  二、我省“镇村公交”发展现状和问题

  江苏地处平原,人口密度大,镇村密集,城镇化程度高,道路客运服务主要由城市、县乡、镇村三级客运网络组成。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三级客运网络逐步完善、衔接不断加强,并通过资源整合使三级网络不断融合,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2011年起,我省总结了溧阳、句容等地经验,加大推行“镇村公交”的力度,试点范围从8个县(市、区)扩大到其他18个县(市、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泗洪和灌南这两个脱贫攻坚县,财政收入有限,2011年被列入镇村公交试点县后,县政府把开通镇村公交列入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县财政在有限的资金中分别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镇村公交车辆的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开通了23个乡镇的镇村公交。平均每个乡镇投入100多万元,每年再由政府补贴营运亏损20多万元,就同时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和农村群众出行的问题。目前,全省已有200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但还存在着农村客流少、成本高、亏损大以及定性不清、推进难度大等问题。

  三、将“行有所乘”纳入城乡基本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将“行有所乘”通过法规形式纳入我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建议从省级政府层面将“行有所乘”明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并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建立投入和保障的长效机制。同时,各市、县人民政府应将“行有所乘”纳入本级财政,并对城市公交和镇村公交特许经营企业采取税费减免、提供贴息贷款、车辆保险金优惠等政策,对于城市公交和镇村公交车辆及设施装备更新、信息化建设、政府要求购置的新能源和新技术车辆等实施专项补贴支持。

  (二)建立“行有所乘”发展和考核机制

  将“行有所乘”这一基本民生工程明确为各级政府的职责,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将“行有所乘”列入各地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列为各级政府城乡统筹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将“行有所乘”发展指标纳入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评估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对省、市、县政府的考核和发布机制,定期发布包括“行有所乘”在内的“六有”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考核结果,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加快推进“镇村公交”发展

  建议围绕“行有所乘”的要求,结合当前我省城市发展现状和农村交通现状,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把发展镇村公交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内容。借鉴国内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学生上学安全的成功经验,推进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效率的最大化,实现政府有限财政绩效的最大化。力争7—8年全省实现“镇村公交”发展目标,切实提升城乡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确保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老人、学生出行便捷安全。

   

  发言人主要职务: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