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卢晓宁
农村信息化是指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构建综合信息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农村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公共服务、政务管理及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实现普及应用。
近年来,我省加大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截至2010年底,我省建成覆盖全省所有乡镇的信息站近1200个,建成行政村信息点近12000个;全省行政村基本实现包括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互联网在内的“七通”;农村网民数量达到840万,初步建成了一批覆盖全省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批专业知识强、生产实际经验丰富的农业科技咨询专家队伍,农村远程教育也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城乡信息化差距显著。截止2010年底,我省农村网民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7.09%,城镇网民占城镇人口总数的51.72%。此外,不同地区农村信息化水平高低不一,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村信息化程度差距明显。
(二)信息系统建设滞后,资源共享欠缺
我省农村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农业信息化,对于与当前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电子政务、医疗健康、社会保障、远程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农村信息网站、数据库各自为政,未能实现数据的对接和流通,农民难以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及相关服务机构向县级以下的行政村渗透不足,信息和数据更新慢,交互功能差,农民的动态信息需求难以满足。
(三)部分基础设施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不同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缺乏协调,使得光纤、基站的重复建设情况较为严重,而农民真正需要的传速速率高的宽带网络及通话信号稳定的通信服务却没有得到满足。
(四)农村专业信息人才缺乏
从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家和人才主要工作在城市和科研机构,长期驻扎在基层农村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
(五)现有信息化模式难以适应农业发展趋势
从家庭小作坊式转向现代化农场是我省农业变革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的农村信息化模式主要以家庭式农业生产为对象,不适用于专业化、科技化的现代化农场。
二、加快我省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我省农村信息化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现在需要我们从更高层次上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将我省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为此建议:
(一)因地制宜,苏北、苏中、苏南采取不同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首先,在苏北地区应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完善硬软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可依托“三网融合”工程提高各行政村的信息技术普及率,以苏中、苏南地区的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为标杆,结合各地产业特点和优势,不断推进信息化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其次,在苏中地区建议采用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模式,推广智能信息系统的应用。苏中地区可由政府与企业共同牵头,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协调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由涉农企业提供产业链需求,由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并构建智能系统。以“政府出政策+企业出资金”、“政府出资金+企业出技术”等方式,实现田间作业的“视频监控”“数据采集”“智能控制”等功能,扩大智能信息系统和专家系统的应用,拓展智能农业的波及范围。
再次,在苏南地区倡导以行业特点为指导、市场驱动为主的模式,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苏南地区在智能信息系统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现阶段应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全面信息化建设上来。政府可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并设立“江苏省农村信息化日”,为贡献突出的企业颁发“农村信息化建设重要贡献奖”等奖项和奖金,吸引当地企业和外商投资,引入高端的研发技术和专业的运作经验,将信息化的触角全面深入到农村行政管理、教育、卫生等事业。
(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有效整合各类资源
深入研究现代农场的信息服务模式,从顶层设计入手,推动我省农村信息化升级,为未来农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尽快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充分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实现农村信息化网络的信息和数据资源共享;加强农业配套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实现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的实时数据传输和数据共享。
针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搭建县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第三方组织为主导,收集农民对政府发布的各类信息的反馈意见、未实现的服务与功能等,大力开发农民最需要的信息资源,帮助提高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
(三)拓展信息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全覆盖
着眼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启动行政管理、医疗管理、教育管理和社会福利等全面信息化进程,探索信息化村(镇)的发展道路。
在农村医疗信息化方面,配合医卫部门,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省内共享的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完善疾控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医保信息系统、新农合信息系统等。
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方面,建立省内共享的农村数字图书馆,制作适合农民的教育视频,扩充江苏农村远程信息服务系统的内容。
在文化服务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方面,试点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农村经济,通过应用各类社会事务信息系统和网站平台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实现村务公开和网上社区管理,逐层推进,分区实施,逐步实现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全面发展。
(四)强化信息服务队伍建设,丰富农村信息服务的主体
加快培养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对志愿驻扎基层、从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或实行奖励制度,以形成稳定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定期培训和指导的制度,增强对村委会干部的信息化培训,增加信息特派员的驻村时间,形成“定期培训、定期指导”的学习制度,提高农村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技能水平。
(五)加强监督和协调,统一规划信息基础设施改造
尽快摸清我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和使用现状,重点排查重复建设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信息基础设施覆盖及使用规划”。设计出企业认可、可操作性强的再改造方案,鼓励企业合作解决技术问题,统一提高带宽,降低网络入户费和使用费,限期完成信息基础设施再改造项目。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南京林业大学木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博导
界别:农业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