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届五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2-02-10 00:00 来源: 本站原创

发言单位: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

 

  近年来,学前教育被纳入教育总体发展的优先范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多次组织教育界委员和幼教专家赴苏北、苏中和苏南的城乡幼儿园深入调研,获得了一些较为真实的情况。

  一、 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

  据省教育厅提供的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幼儿园3944所,在园幼儿205.7万,其中,公办幼儿园2549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2%,入园幼儿140.8万人,占全省在园幼儿总数的72.9%;全省学龄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5.6%,已于2007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从2011年起,我省根据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情况,以及未来适龄人口变化,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超前规划,整体布局,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缓解“入园难”问题,五年间,全省学前教育将投入70个亿,新建1500多所幼儿园,改扩建1960所幼儿园。同时,建立弱势群体教育援助体系,保障贫困儿童入园,实施“融合教育”,保障残疾儿童入园。可见,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令人欣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现有幼儿园,多种所有制并存,所谓的公办园,多为名义上的公办,公办身份、民办收费,或隐秘收取入园赞助费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些幼儿园,仅园长一人为公办身份,其他保教人员等,都靠幼儿园收取保育费支付其微薄的工资,可以说目前学前教育的普及,在农村地区,还处于低水平,在大中城市,主要是依赖幼儿家庭高支出。

  二、 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前教育发展中还有许多现实问题和潜在矛盾亟待解决。

  1.学前教育没有真正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真正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且有独立建制的幼儿园比例还很少,公共投入很低。妇联、乡镇、街道办园更是投入不足,大多靠收取保育费甚至赞助费运转。迄今为止,学前教育也未在省、市、县各级财政预算和支出中单独列出生均项目,因此也无从比较。但从教育总投入占GDP比重来看,我省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我国学前教育经费目前占GDP比例约为0.04%,大大低于4%的世界平均水平。江苏是经济发达省份,对学前教育的公共投入空间还是很大的。

  2.学前教育地位不够突出,幼儿教师薪资水平低,身份不够明确,职称评定困难。学前教育在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定位不够准确。幼师薪资待遇普遍偏低,苏中幼儿教师月薪普遍只有千余元,连云港很多聘任教师月收入水平还达不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幼儿教师仍不能以“教师”身份获取相应的待遇,聘用教师评定职称困难重重。由此产生幼教岗位吸引力不强,现有的幼教人才极易流失。同时,由于幼师培育理念僵化,无法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幼教人才,生源得不到保障,幼教人才梯队后继乏力。

  3.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差别大。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缓慢,幼儿园总量少、质量差、硬件老化、安全隐患突出。近年来,一些地方教育发展套用经济发展模式,搞大规模撤并,幼儿园规模过大,有的幼儿园在园儿童近千名,致使幼儿在交通安全、园内安全和饮食安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三、 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深刻认识学前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承载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进步,学前教育不再只是福利,而是教育的一个阶段。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加快发展,使之与其他阶段教育相适应,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与效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根据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完善地方立法,突出公办主导地位,建立健全省、市级宏观规划、县级统筹的发展机制,形成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园格局。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设立专门的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对学前教育进行系统管理。

  落实各类幼儿园的独立法人地位。明确幼儿教师与小学教师同等的社会地位,维护其合法权益。坚持公办为主的方向,大力发展公办园,省、市、县(市)机构编制部门要力争在年内核定现有公办幼儿园的人员编制名额,推进乡镇(街道)中心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逐步实行独立建制,逐年提高公办园数量,力争2020年达到80%的幼儿园为公办园。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幼儿园,落实民办园与公办园同等法律地位。所有学前教育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均由所在地政府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准入门槛、统一监管服务。建立健全政府协调和督查考核机制,加强对幼儿园、保育园安全、收费、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监管督导。

  3.完善学前教育领导体制,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省、市、县(市)、乡各级政府成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包括编办、发改、教育、财政、人社、国土、卫生、计生、工商、物价等部门,以及妇联等团体,明确各方职责,分解工作任务,确保管理无真空。

  参照义务教育小学阶段投入模式,以及各地区发展阶段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研究幼儿园教育培养成本和最低运转标准,制订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标准及其增长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对公办幼儿园统一经费投入。建立幼儿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完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学前教育经费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按照规模适度、提高质量、方便就近、适当超前的原则,建设数量充足、条件达标、收费合理、面向区域内所有儿童的普惠性幼儿园。根据区域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幼儿园布局,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区制度,可以按照城市1.5万人,农村1万人的标准规划建园,原则上每个乡镇(街道)必须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逐步实现适龄儿童就近入园。以提供普惠、均等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为原则,确保区域内80%左右的适龄幼儿在公办幼儿园入园。研究制订流动人口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园入托办法,保障其享有的基本公民权利。

  4.多方并举,推进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岗位设置标准配备幼儿园教师,实行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发展幼儿高等师范教育,积极吸引优秀中学毕业生报考学前教育专业,启动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定向培养计划,切实提高幼儿园的师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