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达2.6%,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2%以上,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李学勇省长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大幅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成为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从制造到创造,技术创新是关键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产业。江苏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人才、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形成强大的制造业,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江苏实施“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加快实现第三次经济转型升级的坚强保证。
省政协委员、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薛驰认为,从“江苏制造”到“江苏创造”的跨越,我省制造业发展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身实力不强,内部机制不活,尤其在外贸出口压力加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的严峻形势下,企业经营者更是怕担技术创新风险,往往注重购买技术和工艺,对进口设备依赖性大,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影响。支撑技术创新的各种平台还不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政策吸引力还不强,产业领军型人才还不多,风险投资扶持、金融支持力度还不够,影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薛驰委员建议,江苏特别要优先扶持民营企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充分信任并支持民营企业中的骨干企业,引导它们围绕重点技术领域和前沿领域,有目标、有步骤地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应建立政策落实协调机制,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保证科技、财政、税收等激励政策得到及时、高效的落实。可对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广实行“零收费”的办法,对获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资助的投资项目,所有收费的地方留成部分实行免收优惠。
从研发到生产,企业创新是关键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省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技术创新的论述得到了参会代表委员的赞同。
民建江苏省委在调研中发现,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江苏中小企业超过120万户,创造的经济总量占全省60%以上,吸纳了80%以上的从业人员,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在目前转变生产方式的关键时期,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创新与转型过程中都遭遇到类似的困难:一方面产品附加值小、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另一方面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弱。其中,人才短缺是核心问题。因此,加强产学研与中小企业合作,恰恰可以比较好地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是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的最重要也是最可行的途径之一。
朱伟平委员说,中小企业在创新和模仿中更愿意选择模仿,主要在于知识产权保护滞后。领先企业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技术创新获得的成果被快速模仿,难以获得与创新投入相对应的超额利润,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热情,而落后企业通过低成本模仿便可尝到搭便车甜头,使得企业更无创新的动力。政府应强化企业对自身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的意识。中小企业常常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政府应定期举办知识产权培训班,为企业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帮助企业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方面的专门法律援助和资金支持,以及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平台等。
从政府到企业,协同创新是关键
协同创新是指政府、企业、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运用协同创新模式能够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使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隋旺华委员说,在省内,协同创新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协同创新中心也主要集中在高等学校,没有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很好地与经济、社会、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
他认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营造协同创新氛围和政策环境。建议成立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建立跨部门的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协同创新决策和专家咨询机制,制定协同创新推进计划。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协同创新各方的利益和责任,尤其是明确利益分配原则。
要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高校与国内外研发机构、院所、用户企业共同申报国家“2011计划”、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各市建设市级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完善的三级协同创新平台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引导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为协同创新提供更大的平台。
民建江苏省委建议,可以推行“里程碑”式支撑取代“专家评审”。借鉴欧美广泛采用的“里程碑”式的持续支撑模式,即“产学研合作”的分阶段进程标准,依照创新设计的普惠政策来推进产学研与中小企业的合作,让企业在产学研合作的不同进程阶段,都可以自行对照政策申请获得资助,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最广泛地开展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吴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