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是我国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支撑。但这支在农村基层发挥重要作用的卫生队伍,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身份问题,造成人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补充十分困难,已处于‘后继无人’的困难境地。”农工党江苏省委向大会递交提案,呼吁增核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调查显示,全省现有在岗乡村医生62308名,其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占6.3%,取得乡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27%。目前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年龄超过45岁的占53%,超龄(男60岁、女55岁)仍在岗的占11%。如金坛市,5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已占在岗乡村医生总数的64%,年龄最大的村医已有75岁。
委员调查后发现,造成乡村医生老化的原因,身份待遇制约导致年轻医生不肯来、年老医生退不掉。2003年,国务院颁发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规定,今后新补充到村卫生室服务的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这一政策有利于改善乡村医生素质结构,但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关键是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年轻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农村服务。而年老的乡村医生,由于不少未能纳入社会化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到龄后的养老补助每月只有300-400元,标准很低,导致年老乡村医生难退出。
据统计,近三年来,全省只有59名执业助理医师补充到村卫生室工作,有很多县多年未进一人。不少年轻村医因报酬低而想弃医外出打工。按照目前情况,未来5-10年,全省将有一批村卫生室因无人可用而被迫关门。
“织牢农村卫生网底,关键在于解决好村卫生室的机构性质和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委员认为,如果先从解决村医身份入手,村卫生室的定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近年来,镇江、苏州等地在此方面已有所突破。
委员建议增核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一方面进一步扩充编制,为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对已招聘的大学生村医,制定相应条件,符合条件后可纳入事业编制;对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实行公开招录,纳入事业编制,以提高岗位吸引力,从根本上解决村医队伍素质低、后继无人的局面,使村医队伍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委员还建议省财政增加对经济薄弱地区的补助,按照每个村医每年1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将乡村医生收入与乡镇卫生院职工收入水平相衔接,确定乡村医生的平均收入水平,使收入既可处于合理水平,又能保持动态增长趋势。(沈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