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农工党江苏省委近日一项调研显示,江苏省少年儿童人口超过1700万人,而全省有执业资格的儿科医师仅3784人。也就是说,江苏的一个儿科医生要“管”近5000名儿童,而过去3年,全省每年新增儿科医师不足200名。儿科医生奇缺令儿科专业面临深刻危机,有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儿科医师培养激励体系,弥补人才缺口。
每个儿科医生要“管”几千名儿童
“我们的医生一个夜班看了80多个孩子,光挂水就50多个。”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主任边逊告诉记者。
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是市卫生局挂牌的儿童医院城东分中心,承担城东地区几万名儿童医疗重任。正常情况下,该院儿科每天门诊量在200人左右,但最近天气寒冷,小患者激增,每天接诊量超过300人,“每天忙到一抬头就12点多,中饭都顾不上吃。”
忙,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多;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生少。边逊抱怨说,该院儿科24小时急诊,现有11名医生实在忙不过来。但儿科医生实在太难招了,前些年有过连续两年没招到一个。
作为全省最大的儿童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面临类似处境。该院原院长方如平向记者提到,从医院管理学来说,一名儿科医生每小时接诊患者不应超过5名,但实际上,该院医生每小时接诊10人都不止,“所有医生都是严重超负荷运转。”
记者了解到,对儿科面临的严峻形势,农工党江苏省委曾做过一番调研。据对江苏省部分市、县、乡镇各级儿科医师的建制、分布的调研结果,全省有执业资格的儿科医师仅3784人,全省1700多万少年儿童,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管”近5000名儿童。而过去3年,全省每年新增儿科医师不足200名。
据了解,我省现在登记的儿科执业医师为6913人,但这是登记数字,其中可能有医生已改行或退休。即便如此,每名儿科医生也要“管”近3000名儿童,说“儿科医生奇缺”一点也不为过。
儿科医生奇缺非江苏独有,收入低压力大风险高是主因
记者了解到,儿科医生奇缺绝非江苏独有,而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有专家测算,全国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名。
为何没人愿做儿科医生?
据了解,最主要的原因是儿科“不赚钱”。医院运转主要靠自身创收,而儿科经济效益低,需要医院“照顾”甚至“贴钱”,常常被医院“舍弃”。
儿童医院院长黄松明告诉记者,2012年该院的门诊量、手术量略高于我市一家综合性医院,但收入却仅为该院的1/2。因为儿科检查少、用药少,投入却比成人科室还大。
一家综合性医院儿科负责人对此感同身受。该科门诊量全院第二,奖金却是倒数第三,这还是在医院给了倾斜政策的情况下。“由于‘不赚钱’,南京不少医院都砍掉了儿科,有些保留的也只留门诊,儿科萎缩得非常厉害。”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儿科收入不高风险却相当高。小孩是家长的心肝宝贝,一个孩子看病常常有四五个人陪同,最近微博热传一段患儿家长暴打儿科护士的视频,其实这在南京也有发生。
建立儿科医师培养激励体系,弥补人才缺口
业内人士认为,要改变状况,须从教育和医疗两个领域着手,建立起儿科医师培养激励体系,弥补人才缺口。
记者了解到,自1998年起,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儿科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随后,中国儿科医生的摇篮纷纷关闭,儿科人才从源头上就“断炊”了。业界专家提出,扭转儿科医师奇缺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调整教育政策,提高医学院校中儿科本科生和专业研究生数量。
此外,专家建议,现阶段可采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方式,让处在待业阶段的本科毕业生接受儿科专业培训,为医院和社区培养儿科医师,从源头上缓解供需矛盾。
“很多医院里儿科医生最忙,但收入却只有其他专科医生的1/2甚至1/3,这种不平衡让儿科留不住人才。”边逊说,关键要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台湾地区儿科挂号费就比成人贵一些,医保支付时也有相应倾斜,值得我们借鉴。”
还有专家建议,有必要调整儿科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因成人和儿童的治疗医疗收费、付出的艰辛以及承担风险不同,应在全院考核时,适当倾斜,以提高儿科医生的积极性,减少人才流失。
本报记者 查金忠 本报通讯员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