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4-01-19 19:03 来源: 本站原创

 

宋青委员发言

     

    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绿化的基础上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具有生态科学性、配置艺术性、功能综合性、风格地方性、经济合理性、生物多样性等特点,对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循环和有效缓解城市环境问题具有巨大促进作用。

随着人类发展进程中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忽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正不断削弱,城市环境及雾霾问题正日益突显,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的破坏正成为导致雾霾的两大元凶。我认为,治理雾霾需要一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西医结合的“大方子”,阻断粗放式排放类似“西医”手术治疗,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类似“中医”调养,只有通过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得以恢复健康。

园林绿地系统是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城市生态系统,植物特有的减尘、滞尘、降尘、阻尘和固碳释氧作用,对于去除空气污染、吸附并捕获PM2.5、改善大气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固碳释氧。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水化合物并释放氧气,维护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同时电解产生的大量负氧离子,具有捕捉PM2.5的能力。

2.降低有害气体浓度。植物能够吸收、分解大气中的有害有毒物质,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阻隔其辐射、传播,从而净化空气。据测定,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公斤的二氧化硫,1公顷梓树林每年可吸收140公斤的氯气。

3.减少空气含菌量。植物通过吸附尘埃,阻挡空气中病原微生物传播。有些植物如桉树、樟树等还可分泌具有杀菌功能的有机酸等挥发物。

4.吸附空气灰尘。总悬浮颗粒物数量是衡量大气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树木能够有效阻挡、过滤和吸附空气灰尘,叶面粗糙以及能分泌油脂的林木吸附作用更大。据测定,1公顷以树木为主的绿地,每年可吸附或阻挡沙尘12吨。

为此,我们建议:

 一、在城市绿化建设中引入生态效益评价体系,通过双向环评着力提升自然资源资产质量价值

在对环境敏感区域或建设项目进行环评时实行双向环评,增加周边环境对城市自身影响和项目建成后能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的审查和评价。对照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相关考核指标,在城市绿化重大项目建设中引入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根据苏北、苏中、苏南所呈现的阶梯状发展态势,鼓励选择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体系;明晰目标、形成倒逼机制努力实现城市绿化生态效益贡献度从定性到定量的提升,做到可测度、可监管、可评估。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视生态敏感区的修复和重建,通过合理布局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

城镇化具有两面性,如果不注重科学发展、不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将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凹地”。江苏经济总量大、人口密度高、人均环境容量小,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较其他地区更加艰巨。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对生态敏感区的修复和重建重视程度不够。希望政府对城郊结合部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植物群落、含有丰富乡土植物和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等生态脆弱区,在规划中应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基底构建生态廊道,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真正实现城乡生态一体化。

三、在挖掘生态效益潜能上注重从平面向立体延伸,通过科学合理方式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利用率

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要充分挖掘生态潜能,鼓励引导城市绿化建设部门对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立面、屋顶、地下和上部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功能的绿化,在水体绿化中关注生物量较大的水生木本植物的应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利用率。

四、在构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通过“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形成低成本建管模式

通过选择低维护甚至自维护植物以及尽可能在植物最佳移植期施工等方式,在城市绿化中构建生命力强的植物群落,尊重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构成的完整的营养结构,避免重植物轻动物和微生物的思想误区,减少人为干预而产生的高额建管成本,构建近自然的城市生态系统,真正达到师法自然。

 五、在推进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注重创新运行机制,通过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有效缓解雾霾

一要创新“生态化”决策机制。根据生态园林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实行试点项目多专业联席评审制、试点问题追溯制和责任追究制,在源头上提升生态化发展的效率和水平;二要创新“生态化”落实机制。在城市运行管理中导入“绿色银行”理念,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直接经济效益,探索从生态园林入手发展低碳经济的新路子,让自然生态系统得以修复,让雾霾远离城市,让蓝天白云常伴大地。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 苏州绿世界园林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界别: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