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4-01-20 15:42 来源: 本站原创

  

杨德才委员代表致公党江苏省委员会发言

 

我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程中,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充分发挥海外人脉、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为推动企业“走出去”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我省对外投资增势明显,但总量还不足全国的7%,整体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管理体制不顺,企业难以“走出去”。对外投资采取审批制管理,审批主体多头、手续繁琐,导致企业投资运作过程较长,对收购、竞标时机把握以及商务谈判存在一定影响,企业怨声载道。相比外贸企业,对外经企业在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足,对外投资法规不完善,“走出去”成本居高不下。

 2.信息不对称,企业不敢“走出去”。由于缺乏权威渠道及时了解海外投资政策、法规和投资项目信息,企业对投资国环境不熟悉,风险不了解,“走出去”存有顾虑。国内企业接触到的投资项目信息多为“被动接受”,以投行、少数有业务往来的境外企业介绍为主,极少能得到第一手信息。

3.自身能力不足,企业难以“走得远”。对外投资方式仍以独资为主,投资市场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港澳地区或安全风险较高的东盟、非洲等地区;省内缺少像华为和中兴这样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和并购世界知名品牌、营销网络的项目偏少;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去”愿望比较强烈,但实力有限,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即使出去,也只能信马由缰。

 4.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企业国际化瓶颈。企业对投资国情况不了解,一般雇佣国内人员参与海外投资经营,最多是先出去的华人华侨。面临不同语言、不同社会体制、不同法律法规和不同文化习俗,很难全面适应和深度融入,外经企业亟需既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相关专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又熟知投资国情况的人才团队。

 5.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通过海外华侨华人及留学人员,开展境外投资合作较为零散。由于缺乏相关信息平台、交流平台,省内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对发挥海外侨务资源作用重视程度不足,与海外侨团联系较少,合作还停留在地缘、人缘、亲缘互助层面。

为此,我们建议:

 一、依托海外侨务资源,建立对外投资信息平台

对外投资主管部门要加强与涉侨部门合作,结合我省重点产业和企业“走出去”规划,加强对海外侨情的调研,摸清海外华商社团、重点华侨华人以及留学人员情况,建立适时更新的海外侨务资源数据库。整合对外投资相关部门现有信息资源,分国别建立产业投资环境、法律法规、市场风险、科研合作项目、投资合作项目、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等,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所需国家和地区的各类信息,降低企业“走出去”经营风险。构建同行业和跨行业交流合作平台,加强“走出去”企业之间的交流,推动产业链上的各企业有序竞争,携手合作,共同发展。

二、积极开展合作,开展海外投资项目对接活动

与海外有需求的侨商、工商社团合作,经常性开展海外投资项目专场对接会,重点围绕文化产业、制造业、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等领域提供海外投资合作信息、项目信息,吸引省内国有、民营企业参加,促成合作。利用海外重点华商、留学人员企业的社会资源和行业影响力,推动在海外投资的大型企业与其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组织有海外投资需求、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赴有关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考察交流,建立与海外侨团的联系,促进海内外企业共同合作。

 三、借助华侨华人力量,完善“走出去”企业境外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我省海外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众多的优势条件,发起组建法律、会计、商务等各类海外中介组织,积极开展与省内企业的交流合作,及时提供投资国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习俗等信息,帮助企业了解和遵守投资国办事规则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对省内企业“走出去”提前进行风险评估、项目评估,帮助选择投资目标,设计投资模式,使企业少走弯路;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聘请当地华侨华人作为投资、金融、税务、法律顾问,协助与投资地政府、金融机构沟通,为企业海外经营“保驾护航”。

四、发挥海外人才作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与海外侨团合作,做好企业海外人才培训工作,培养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团队。在企业加强自身人才开发培养的同时,加大对国际化人才培训的支持力度,经常性组织跨国经营管理方面的专题培训。发挥海外留学人员技术优势,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化品牌。积极拓展我省海外人才引进相关计划,采取适当形式,将人才引进支持政策延伸至“走出去”企业引进的在海外工作人才或帮助企业“走出去”的有关人士。

 

 

发言人单位及主要职务:致公党省委副主委,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

界别:致公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