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贤金委员发言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住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关,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安全”。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是确保“舌尖上安全”的重要环节,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目前我省已经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产品检测体系,专业检测人员接近500人,全省已在规模基地、农贸市场等建有速测室1800多个,年检测样品300多万个,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还建立了市场到基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但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有待加强。虽然我省已经全面建立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实现了农产品监管机构全覆盖,但仍有个别地方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重视不够,基层农产品生产和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更是淡薄,滥用农药化肥、经销不合格农产品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大多数消费者缺乏农产品安全知识,存在对获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认识不清,以及不查看、索取检验合格证证明等问题。
二是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省现有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室,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力量单薄、人员短缺等问题。各地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做好统筹协调工作,有关检测项目的建设也是各自为政。各级机构的检测能力及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通过国家资质认证,能测100多个参数,有的还处于较低级的水平,只能测少量几个参数。农产品检测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没有得到充分使用,不能很好发挥农产品生产及市场流通方面的监测功能,不能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测,难以为“舌尖上安全”保驾护航。
三是农产品质量检测管理有待规范。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只能做一些定性的快速检测。面对日交易量成千上万吨农产品的质量监测,靠每天抽检几百个样品进行快速检测,根本不能全面、准确掌握流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信息。更有甚者,在一些单位,只是将检测仪器作为一种摆设,以应对上级部门检查,不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质量监测作用。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与教育
一方面,农业、食品监督、科技等部门要加大与新闻媒体合作,开辟专栏向社会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绿色消费,增强安全消费意识。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教育培训,让农民学习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倡导改良耕作习惯,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栽培管理技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农产品源头污染,增强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二、严格控制农产品安全生产环境
首先,工商、农业等部门应强化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开展违禁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专项整治,坚决查处高毒、高残留农药、抗生素等违禁药物的使用。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引导农户按规定要求使用农业投入品,从源头杜绝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减少农业投入品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全面切断农产品污染的链条。
三、强化对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有效管理
一是各级检测机构要经常性地对所管辖区域内各检测点的检测工作进行检查指导,使各项检测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制度和信息发布等制度,充分发挥效能作用。三是加强检测网点监督管理,抓好自律性检测,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时效性、权威性,以满足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监管需要,坚决杜绝应付上级检查现象发生。四是推广苏南地区建立的市场到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要结合农产品质量监测的特点,把监测人才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努力造就一批事业心强、技术过硬的综合监测人才队伍。二是建立稳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资金投入机制,切实加大投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诚信联动机制,将农产品质量信用体系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范畴,促进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制约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并使之成为我省三级检测体系的有益补充。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省农科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所所长
界别:农业和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