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4-01-20 15:46 来源: 本站原创

 

唐庆宁委员发言 

 

一、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成就和问题

(一)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但总量相对偏小。“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不变价),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速,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由5.9%上升至8.6%,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明显提高。但是江苏海洋经济总量不大,海洋生产总值居全国第六,与我省经济发展地位不相称。

(二)海洋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结构有待调整。近年来,我省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主导产业平稳增长。沿海沿江共有7个亿吨大港,海运货物吞吐量位居全国前列,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20%。近五年来,全省造船完工量、新船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一直稳居全国榜首。尤其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风电、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海洋产业结构比例已呈现出“二三一”模式,但第三产业比重相对偏低,海洋新兴产业整体规模不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不快。

 (三)沿海基础设施改善,但港口集疏运体系未完全形成。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港初具规模,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完工,主港区25万吨级船舶通航。盐城港大丰港区二期工程建成通航,三期工程和疏港航道加快建设;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防波堤工程完工,中电投煤炭码头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通港洋口港区10万吨级航道、10万吨级LNG专用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建设稳步推进。但是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还不够完善,临港公路铁路建设滞后,“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全部解决,一些地方海、江、河联通格局尚未形成。

二、加快海洋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是深入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落实海洋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面对海洋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的形势,中共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只有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科技教育发达等综合优势,大力实施沿海开发战略,才能走在海洋强省建设道路的前列。

 (二)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是赶超海洋经济发达地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天津等五个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委、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若干文件,并专门召开海洋工作会议,在组织领导、财政资金、产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全面部署。江苏只有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集全省之力推进海洋强省战略,才能推动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赢得优势。

(三)加快海洋强省建设,是助推“两带一路”建设,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战略选择。2013年,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这“两带一路”建设,交汇于长三角,都与江苏密切相关。江苏只有加快沿海沿江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海洋、长江和陇海兰新线三大通道作用,构建东北亚国家、长江下游地区西向拓展和中西亚国家、我国中西部省份东向出海的加工生产、商贸基地,才能促进海陆联动开放合作和国际国内东西双向开放合作。

三、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主要目标与战略举措

主要目标是,保持海洋经济年均增幅高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初步建成全国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区、海洋生态宜居区和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基本建设成为海洋强省。为此,应确立五大战略举措:

(一)以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为引领,重点建设“L”型海洋经济集聚区。以沿海、沿江众多港区为重要节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以各级各类功能园区为重要载体,促进海洋经济集聚发展。坚持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原则,加快临海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开发盐城条子泥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与大丰港经济开发区、南通通州湾滨海园区、连云港徐圩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此基础上打造以沿海沿江为两轴的“L”型海洋经济带,形成江海联动、陆海统筹的开发新格局。

(二)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突破,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海洋交通运输及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主导产业,稳步发展临海石化、钢铁、能源等重化产业,积极推进海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滩涂农林业和海盐化工业。研究制定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限制或禁止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三)以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打造海洋资源开发与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大海洋科技投入力度,推进海洋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深入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一批海洋科研基地和孵化器,积极打造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整合省内涉海科研、教育资源,加强海洋科教服务,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科技人才创新高地。

(四)以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为指导,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海洋开发总体布局。集约节约利用海洋资源,严格控制入海排污总量。建立海洋环境分级责任制,强化海洋环保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完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努力营造碧海蓝天的生态家园。

(五)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不断提升海洋综合管控服务能力。健全海洋法规体系,完善海上执法体制,加强海域海岛使用审批管理,提高海洋综合监管水平。鼓励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支持南通开展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探索陆海资源合理配置、陆海产业协调发展、陆海污染联动防治新路径;重点支持连云港力争建设自由港,探索海洋经济扩大开放新机制;重点支持盐城条子泥滩涂围垦综合开发,探索集约高效利用海涂资源新模式。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 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界别: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