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科学技术委员会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以及创新群落内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系统。创新群落包括作为市场创新主体的企业、各类研究性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种创新服务机构。创新环境包括促进区域创新的体制、政策、市场、基础设施条件、文化等要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研究性大学和研究机构、服务机构与创新环境,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循环,统一于创新的整个生态环境中。
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于2004年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革的世界中实现繁荣》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保障创新活动实现、促进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性条件,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创新活力和潜力。国际上,创新最具活力的地区都是创新生态系统较为发达的地区。如造就美国硅谷的就是其独特的、几乎无法复制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环境中,以斯坦福大学为骨干的科研人员、富有想象力的企业家和敢于冒险的投资家,建立了相互依赖、相互激发、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的密切关系。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尽管综合实力及区域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与国内外更为发达的创新生态体相比,我省的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我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过程中,必须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总体上看,正如一项对创新生态环境的评价问卷调查所表明的,目前科技工作者对创新政策环境和硬件环境的评价相对较好,但对市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评价则比较消极。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科技金融服务力度
资本是支持创新的重要力量,资本市场的不完善将制约创新的生态环境。目前,金融资本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支持还不够,银行“嫌贫爱富”,风险投资则“争后恐先”。据统计,我省创业投资机构仅有不到20%投资于早期项目,科技金融服务并不活跃。政府应顺应科技成果转化“前移”的趋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定对于扶植处于创业早期的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须占整个投资额的50%。可从科技经费或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加大“天使投资”,对有重大技术突破且有重大市场前景的研究成果,政府应参与培育工作。同时,政府应积极引导,依靠市场力量建立风险资本、债券和股票等具有良好流通性的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尽快建立与创新生态融于一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和充满活力的风险投资机制。
二、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
集群是强化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途径。人才与产业集群往往围绕核心大企业、重点大学周边展开,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现在不少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专业特色不明显,产业集聚度不高,创新生态系统的群落效应就难以体现。应继续坚持采取“一区一战略性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积极鼓励建设专业化园区,在特定地理范围内集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延伸对接,形成多产业相互融合、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
三、强化人才软硬件环境建设
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一定是能吸引人才入驻的宜居环境。国内一些工业园区,只关注产业发展层面,对于人的全面需求关注不够。软环境方面,园区除提供一定优惠的税费减免政策外,还要有完善的法律、财务、专利、工商注册及进出口等方面的服务。硬件设施方面,应不断完善工业园区的城市支撑功能,尤其应侧重社区、商业配套、交通、宽带网络及满足科技人员精神文化需求的生活娱乐设施建设。
四、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中心
在当前条块分割、创新资源和要素碎片化的现行体制下,亟需整合创新要素和资源,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有机性。建议以地市为单位,建立非盈利公益组织性质的区域协同创新中心,集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创新资源,以创新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人才网络为支撑,形成产业创新的合力。创新中心还可推动现有的省沿海开发资金、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再担保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人才工程资金、文化产业基金等各类专项资金集成联动,聚焦产业创新目标,发挥政府资金的最大效益。
五、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目前,国考热度持久不衰,连诺奖得主菲尔普斯都慨叹中国大学生当公务员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大学生创业者占创业人数的比例仅为1%。这说明我们的创新生态还不是很好,年轻人、大学生勇于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关键是鼓励冒险、宽容失败不够。大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开设创业学及财智管理相关课程,举办创业大赛,强化创业实践训练,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重点。要加大宣传力度,改革评价体系,对于去企业工作的高校师生及各类创新创业人才,不光给待遇,还要给荣誉,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创新进取、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给创新生态注入持久的活力。
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既是创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创新生态环境的组织者和培育者。目前政府部门掌握大量创新资源,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对个别企业要求其做大做强,最后创新失败了,政府又给予兜底,该破产的不破产,强势政府的色彩较为浓厚,创新生态的人工痕迹较为明显。这无疑带来资源的无序配置,对于产业发展和价值导向不利。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把工作着力点转到研究制定鼓励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其贯彻落实、提供科技基础设施服务、保护知识产权、建设创新环境上来。政府创新资源不宜直接投向企业,可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政府采购试点和应用推广、订购首台技术装备实验和示范项目等,通过引导企业创新需求,培育企业新技术应用环境,通过市场机制促使创新生态的自然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