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二次会议 / 大会发言
发布日期:2014-01-21 09:57 来源: 本站原创

驻淮安市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一、苏北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环保投入不足,造成各类污染物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无害化处理。在苏北农村中,由于地方财力问题,以及环保需求太大久账太多等问题,显得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仍没全面普及,还有四成农民家庭的生活污水没能通过下水道排放,三分之一的农户所在村组没有集中处理垃圾的设施和能力。农村仍有多数村组垃圾填埋场比较简陋或没有垃圾填埋场。30.6%的农村居民反映所在村组没有专门存放垃圾的场所,仅有40.3%的农户生活污水通过下水道收集处理后排放。

  (二)化肥、农药的不科学和无节制使用,直接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食品安全。在苏北农村中,不少乡村属于留守乡村,由于人口的特殊性,不少家庭缺乏有文化懂科学的劳动力,加之农业技术的科学普及不够,指导的前瞻性不强,造成了部分农户种田化肥和农药的不科学、无节制使用,导致大部分化学元素进入水源和土壤,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以致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有毒有害物残留超标,影响着百姓的食品和生命安全。长期下去将对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农民自身也对此担忧,有六成农村居民认为居住地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三)陈旧落后的风俗习惯影响,造成农村垃圾和污水的污染。在苏北不少农村中,仍有部分农民受陈旧落后的风俗习惯的影响,时有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的现象发生。调查发现,仍有33.6%的农户把生活垃圾随意扔到路边、沟道和焚烧,有12.8%的农村居民把生活污水泼到院子内,有46.9%的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沟直接排到屋外。这些随意乱丢、乱放如乱排的问题,直接造成了土地和水源的污染,也是直接造成农村环境的脏乱差的状况得不到根本转变的根源。

  (四)农村环保宣传不到位,农民环保观念亟待加强。在苏北农村中,一方面是农民陈旧落后的观念意识没有根除;另一方面也存在环保宣传不到位的问题。调查中,仍有二成的农户几乎没有听过环保宣传,有九成以上的农户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农村加强环保宣传。农村基层组织和环保部门环保宣传力度还不够,保护农村、保护环境、保护自己、保护后代、保护大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观念亟待加强。

  二、加大苏北农村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苏北农村环保投入,切实解决好苏北农村生活污染治理问题。政府要加大对苏北农村环保投入,责成有关部门配合地方尽快研究制定苏北农村环境整治方案,切实解决好苏北农村环境中的突出问题。重点解决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改善和卫生监测、农村改厕和粪便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工作的开展。切实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对居住比较分散、不具备条件的村镇可采取分散处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乡镇驻地要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新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合必须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要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送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的城乡统筹的垃圾处理模式,切实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二)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农村环保的意义。切实加大苏北农村环保宣传力度,要把做好环保的好处和不环保的危害宣传到位,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册等载体,广泛开展环保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工作,努力形成人人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三)强化农技服务,科学指导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切实解决好因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积极做好农用物生长及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服务工作,在每个农时节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渠道,为农民做农药、化肥使用的宣传和指导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村中因农药、化肥不合理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尽可能杜绝农村中出现新的土地和水源的污染。要切实解决好农药化肥在农产品中的有毒有害物残留问题,努力保障人民食品安全和生命安全。

  (四)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组织专家学者加大对苏北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研究,积极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养殖业的发展,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都要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养殖模式和养殖小区污染集中治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五)加强教育,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意识,让保护农村环境成为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环保部门要深入农村,配合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做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环保意识、转变农民传统观念、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为农民提供保护环境的物质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素质,真正转变农民中那些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让其主动摒弃陋习倡导文明环保健康的新风尚,自觉地保护农村环境,成为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