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我省目前约有3.8万个青年社会组织,除了团属组织、学生社团等体制内青年社会组织4000多个外,绝大部分是体制外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自我治理的新型青年社会组织,又称青年“自组织”。全省目前已建和在建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基地69个,青年自组织的增量和存量都不断得到盘活。其主要包括网络社团、兴趣类自组织、有社会服务功能的自组织、高校发育的自组织、社区青年自组织等类别,在参与社会管理事务的过程中,表现出借助网络发展迅猛、公益志愿导向明显、社会动员功能强大和参与民主管理广泛等突出特点。与此同时,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建设,青年自组织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自身能力偏弱,参与社会建设缺乏科学引导。从全省面上情况看,兼备创意能力和执行力的青年社会组织并不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还不强,在很多方面缺乏有效规范的指导和培训,充分表达意见、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不畅,缺乏有效平台和引导方法。二是社会领域青年人才总量偏少,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整体不高。虽然有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或是加入青年社会组织的核心团队,或是开始了公益创业,但真正的自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并不高,与一些国际组织的从业者差距较大。三是针对青年社会组织提供的平台性、支持性的空间仍然偏小。有关部门在建设公益孵化器、社区服务平台、公益创投、基金会、社会创新孵化园等综合型、集团型服务组织方面的工作支持力度偏弱,开放度也不够。四是新型青年社会组织成长的政策环境还有待优化。调研发现,青年社会组织成长遇到的瓶颈主要集中在身份注册、运行资金、人力资源、内部管理四个方面,与“体制内”社会组织在享受资源倾斜、优惠便利方面存在差异,需要政府在政策环境方面进一步突破和放开。为此建议:
一、将新型青年社会组织纳入党的社会工作视野
一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加快政社分开改革的步伐,探索双重管理体制向多部门综合管理体制的转变,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大力推行社会组织“注册制”,重新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赋予更多青年社会组织合法身份,促进高效运作,充分释放内生活力。二要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党政部门要循序渐进,针对民生所急所需,对产业技术创新、公益互助、群众生活服务、社会矛盾调解等从业类型的青年自组织予以优先发展。
二、开拓政府助推发展的政策空间
一要加大培育力度。研究出台一系列提升青年自组织发展水平的政策鼓励举措,帮助大多数自组织易于获取资金、场地、技术、项目等扶持。加大对政府转移职能的规划,合理有序的释放政策信息,正确引导发展方向,以政府购买优质服务的方式予以支持。提供更多优惠条件,鼓励市场竞争,遴选具有较强公信力和执行力的专业机构,承担社会组织的培育工作,打造更多的优质服务提供者。二要鼓励公益创新。着眼于打造国内公益创新高地的目标,加大对社会金融、公益创投等新生事物的扶持力度,在政府资金倾斜的基础上,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出台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企业家等社会青年阶层积极参与公益创新工作,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提高专业化水平。三要健全监管体系。加大政社脱钩的力度,积极面向市场化、民间化和专业化转变,搭建公平合理有序的政策平台,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建立全覆盖的自组织问责受理网络,集成成员自律、部门协管、社会监督的合力。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组织,发挥在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规范发展。
三、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补位功能
打造青年中心、青年家园等再组织化的实体平台,建立同心多层的组织枢纽,以纳入、挂靠、正名、承接、孵育、联谊等方式构建管理体系。一要加强沟通合作,跨界互动。推动建立政社合作长效机制,将青年自组织领袖、骨干纳入全省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中优先考虑,加强社工理论与实务、志愿者组织与督导、公益组织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并提供优惠政策、推优荐才等发展利好。二要建立支持体系。扶持枢纽型社会组织牵头建立由基金会、能力建设机构、行业协会、公益研究与教育机构等组成的公益组织支持链。推广盐城青年自组织联盟、扬州青年之家、无锡二泉网等模式,加快培育服务社会组织的社会组织建设,培育一批社会创业人才。三要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资金支持与能力建设相结合,促进自组织成长与培育民生服务项目相结合等方式,帮助青年自组织参与到社会人群的管理服务工作中去。四要探索服务与管理法制化路径。把规范青年自组织发展纳入社会管理的体系范围,开展专题研究,制定具体管理办法,明确枢纽型社会组织的约束力以及自组织的权利义务,引导新型青年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发言人单位和主要职务:共青团盐城市委书记、党组书记
界别:共青团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