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教育文化委员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儿童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娇气任性、自私冷漠、孤僻叛逆、厌学厌世等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维护,人人有责、时不我待,亟需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行动。
一、儿童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成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
1.过分强调成才教育,淡化成长教育。绝大部分父母重视子女的智力培养,功利性教育倾向严重。为提高孩子考试成绩,课余时间上作文、“奥数”、英语补习班等;过分注重才艺培养,让孩子学乐器、练舞蹈、学棋类,增加了孩子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忽略了责任教育、情感教育和挫折教育。
2.不当行为和不当教育对孩子的误导。家长的不当行为往往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子女过分迁就或干涉,导致其独立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子女发生问题,常以暴力训斥代替说理教育,或以护短庇护子女错误行为,促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暴戾性格,以至丧失是非辨别能力。
(二)学校教育方面
1.重智轻德,素质教育弱化。学校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应试学科挤占德育课、实践课、心理课课时现象时有发生。心理教育等同德育教育,方法简单,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有的班级人数过多,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甚少,学校老师缺少与学生家长的交流,配合教育不够默契。
2.心理教育机制和机构建设滞后。很多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运作及师资水平,很难适应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奇缺,仅经过短期培训的兼职教师往往不能胜任学生心理辅导的重任。很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至今未有适合区域实际的心理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机构。
(三)社会影响方面
1.不良流行文化的失控与误导。影视中的色情、血腥镜头,变态的日本式动漫,糟糕的流行读物,俗不可耐的娱乐式相亲、亲子节目,低级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甚至有人就在学校、幼儿园附近兜售“有毒”文化产品。这些正日益严重地影响着儿童少年的价值取向,侵蚀着儿童少年的灵魂。
2.负面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的侵蚀。一些负面社会现象如炫富、腐败、贫富反差,以及社会上众多的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往往造成儿童少年丑恶不分、是非不明。媒体对一些社会现象宣传报道过度,如“扶老人被讹”等等,深刻影响儿童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维护未成年人的法治藩篱不够紧密和牢固。当前,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泛滥,尤其是性侵和拐骗现象突出,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失之于宽,亟待修订。
二、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为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应有较高的人生目标、社会责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力避在孩子面前争吵、指责、动粗等不文明表现。当孩子的观点、行为出现错误时,应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并从正面引导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切忌暴力处罚,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各级政府要积极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不断创新家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家教大讲堂进社区(乡村),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工作,使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走进千家万户。重视支持各级关工委、妇联及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系列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树立成长教育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家长要着眼于孩子长远发展,纠正视素质教育为“技能教育”的错误观念,根据孩子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孩子的课外学习,改变将节假日和双休日排满各类“兴趣班”的功利性做法。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招生选拔方式,切实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设施和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社会上各类营利性办学机构,要加大清理整顿的力度并保持常态性规范管理。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以各种学科竞赛成绩,尤其是以社会办学机构举行的学科性竞赛或考试证书、成绩作为录取依据。不得组织或借助社会办学机构、团体进行或变相进行以“小升初”招生为目的的竞赛或考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心理教育实效
扩大省内高校现有心理教育专业的布点和招生规模,核定并落实中小学专业性心理教师的编制,采取“持证上岗”的方式,鼓励心理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通过学习、考核,任职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心理教育岗位。加强对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积极推广宿迁等地的成功做法,以每过一门即给予一定奖励的方式,鼓励各科教师参加心理教育的培训考核,促进心理教育与各科教学的融合。
教育部门应组建并加强心理教育研究机构,对广大中小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进行常态性督导,推进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普及化和常规化。要本着重治更重防的原则,进一步创新“阳光热线”、服务平台、校外教育阵地等形式和内容,让儿童少年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发挥特长、愉悦身心。
(四)全社会形成合力,为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相关部门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作用,共同努力创建有利于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一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创造良好文化氛围。重视正面宣传报道,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蓬勃向上的儿童少年典范。二要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建立影视作品分级制度。严禁为了票房、收视率等一己之私利,把暴力、色情、毒品、赌博、低级趣味等文化垃圾以张扬的方式端倒给儿童少年。对影视、游戏、玩具实行分级制,明确适合儿童少年的传媒内容标准。三要加大对社会文化市场、网吧、电子游戏等的管理力度,遏制网络色情暴力信息蔓延,加快建设绿色互联网。四要完善法治,加大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入职未成年人教育保育,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测定,并提交公安部门出具的无犯罪记录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