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宿迁市省政协委员联系小组
2012年3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江苏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即到2015年列入帮扶对象的低收入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或当地扶贫标准,帮扶对象稳定实现温饱有余,并基本达到宽裕程度,部分达到小康水平。《纲要》还将宿迁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地区,徐州黄墩湖滞洪区,连云港石梁河库区,淮安刘老庄地区,淮盐的灌溉总渠以北地区,作为集中连片开发区域,实行重点帮扶、重点开发。
2013年,六大连片开发区域帮扶规划陆续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宿迁市率先启动集中连片区“十二五”帮扶规划,市、县(区)、乡(镇)、村(居)“四级联动”工作格局日益完善,“五方挂钩”和“五个一”帮扶更加高效;全面落实省定经济薄弱村100万元财政专项补助到位、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省定经济薄弱村“第一书记”配备三个“无盲点”,打造了宿迁扶贫升级版;聘请扶贫督导专员,开展飞检和微调研活动,加大扶贫督查力度和频度,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但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形势仍十分严峻。以宿迁为例,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市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全市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贫困人口有99.5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达到360个,分别占全省总量的24.2%和23.5%。二是村集体整体实力弱、发展后劲小。据统计,201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低于15万元的村(居)有681个,占全市涉农村(居)的48.4%,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缺乏稳定的增收来源,整体实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三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广、贫困面大。西南岗、成子湖、黄墩湖三大片区贫困人口达20.6万人、经济薄弱村有116个,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0.7%和32.2%,乡镇财政收入、村集体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苏北平均水平,集中连片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贫困地区能否如期脱贫达小康,困难群众、低收入群体能否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不仅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也将影响到全省“两个率先”的发展大局。要想如期如实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目标任务,需要省委、省政府进一步研究适应发展需要的帮扶政策,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工程。
为此,我们建议:
一、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保障脱贫奔小康
抓好对连片开发区域帮扶规划的落实,在资金投入、项目布点、政策扶持方面,给予特殊扶持和更大倾斜。充分发挥省委帮扶工作队及其后方单位的资源、信息、人才、政策等优势。
集中帮扶,以点带面,加快脱贫奔小康的步伐。继续完善和实施农村扶贫开发贴息贷款政策,放宽扶贫小额贷款投放指标,建议省人行对扶贫贷款投放指标实行单列,不占用县区农商银行新增贷款控制指标。支持贫困地区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落后的问题。在项目布局上加大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在项目建设上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增强其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加对贫困地区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类项目的投入,让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在苏北乡镇一级推行廉租房制度,支持乡镇建设或购买廉租房,让特困户、低保户住有所居。
二、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助推脱贫奔小康
围绕“八有”目标,在全面推进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加快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步伐。充分发挥村级实业公司作用,大力发展代建经济、房东经济、合作经济、服务经济、商贸经济、招商经济等“六型经济”,全面推动村级经济由资源(资产)收益型向经营收益型转变,由守土经营型向“走出去”异地发展型转变。大力推进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力争通过1至2年的努力,所有省定经济薄弱村达到“八有”目标要求。创新帮扶项目推进机制,积极培育强农惠农作用明显的农业示范园、扶贫产业园和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进“产业带动、设施租赁、项目合作、企业务工、资金互助”等“五型”模式,促进贫困农户稳定增收和持久脱贫。
三、加大创业就业力度,带动脱贫奔小康
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民创业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引导和发展“三来一加”等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项目,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地转移岗位,对吸纳低收入户稳定就业的企业和合作社,给予资金奖励。支持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创业点建设,把提高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和促进就近就地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转移步伐。注重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培训,对年轻劳动力,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上岗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对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进行初级技能培训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近就地就业或发展家庭工副业项目。对“零转移”低收入家庭,优先进行培训,采取政府购岗的办法,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实现稳定就业。加大对农村低收入残疾人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对苏北六塘河沿岸地区的扶持力度
六塘河沿岸地区包括沭阳县东南部地区(当地称为东南沙)和涟水县的部分乡镇,该地域土质为沙土,不存水,当地群众谚语:雨后可穿绣花鞋,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各方面都很差。沭阳县作为省扶贫重点县,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数量全省最多,有经济薄弱村120个,占全省7.8%、占宿迁市的1/3;低收入人口33万人,占全省8%、占宿迁市的33%,其中东南沙乡镇9个,分别是沂涛镇、塘沟镇、胡集镇、钱集镇、十字镇、章集镇、东小店乡、周集乡、张圩乡,共有省定经济薄弱村28个、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66892人。省里应加大对六塘河沿岸地区的帮扶力度,让其享受省六大片区相关优惠政策,并纳入下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