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江苏省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基本的教育政策,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满意度不断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对教育公平认识不够,教育投入总体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欠缺,等等。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一要明确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包涵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效果公平四个方面。教育公平不是绝对公平,也不是平均主义,应加强宣传引导,确立“相对公平”观念。通过强化教育公平理念,完善教育公平政策,革除教育公平屏障,优化教育公平环境,着力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二要明确教育公平的长期复杂性。增进公平是教育进步的方向,不可能一蹴而就,制定教育政策也不可简单化,既要扶助困难群体,增进教育公平,又不能以公平的名义剥夺“有钱人”的权利,制造新的不公,更不能脱离实际空谈公平。应正视各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兼顾区域性、特殊性和时代性,明确教育公平的范畴和底线,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利益关系。
三要高度重视教育公平。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摆在突出地位。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让合适的学生在合适的地点,由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给学生以合适的教育,努力办好学生、教师、家长、群众、政府满意的教育,确保“以人为本”观念在教育公平上的实现。
二、着力构建多元教育投入体系
一要加大政府教育投入。改革政府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模式,探索义务教育经费省级统筹配置,避免地区发展差异造成教育差距。提高投入比重,缩小教育财政投入比例与中等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加办学经费投入,解决薄弱学校改善校舍难题,保障学生食品安全,维护学校周边治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探索省内城乡教师待遇同一标准。探索政府购买教育资源,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优先解决学前班“入园难”矛盾。
二要鼓励社会捐资助教。建立完善捐助教育的激励机制,落实公益性捐赠支出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捐资助教,慈善捐资办学。通过社会教育保险、社会教育救济、社会教育福利、社会教育互助等形式予以保障。应明确开发商在新城区建设竞标时对新校区建设捐助的责任和义务,扩大捐赠渠道、减少捐赠环节,方便捐赠者直接向学校捐赠,公开捐赠款项用途。
三要激活民间教育投资。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鼓励社会力量独立或联合举办民办学校、捐建教育设施、创设教育基金等,加快江苏教育现代化步伐。鼓励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支持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子女上优质私立学校。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学习借鉴名牌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提升我省办学层次,争创世界一流学校。
三、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一要提高农村办学条件。科学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抓好薄弱学校校舍加固改造工程,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配套设施,扩大对农村所需专业、职业教育学校就读学生的财政补贴。探索全省校对校帮扶新机制,建立学校联盟,提倡对口帮扶,发挥优质学校辐射作用,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提供管理服务,将优质学校的招生指标向教育薄弱地区倾斜,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政府购买教育资源,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状况,优先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矛盾。
二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在工资、职称和待遇等方面实行灵活的倾斜政策。统一全省城乡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和教师工资待遇标准,配齐配强农村合格教师。完善优质师资县域交流制度,建立师资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名优教师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但应注意克服因交流带来的负面影响,解决好交流教师的后顾之忧。加强“城乡教师结对培训工程”,组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挂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三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省内共建、共享和共用。制作名师课堂实录,网络分享名师精品课程,实现名师资源共享。发挥江苏开放大学优势,加强与企业集团和行业协会的合作,灵活设置课程和学期学制,提高社会教育资源利用水平。
四、构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
一是政府调控机制。政府是保障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权益的“第一责任人”,保证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在制度、政策安排上不歧视,在利益安排上向弱势群体倾斜,实行弱势群体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教育费减免政策,提供必要的特殊帮助,保证他们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是法律法规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教育行政法规、条例为补充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加大教育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法律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法规的保障功效。
三是社会参与机制。将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和自由选择机制引入教育领域,改变政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和单一选择教育政策活动的方式,建立教育公共治理的社会参与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包括私人和民间团体在内的教育服务供给的多样化。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弱势群体子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