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一届五次会议 / 媒体报道
发布日期:2017-02-06 15:47 来源: 本站原创

  委员们都在关注些啥

  话题养老

  300万失能老人难进养老院

  省政协委员建言:政府要托底建设长期照料中心

  “最美不过夕阳红”。省政协常委、省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孙燕丽这次提交的提案,建议建立全省政府托底型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护系统,一份2000多字的提案看了让人心里暖融融的。

  全省有300万失能老人

  孙燕丽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我省高龄老人处境堪忧,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凸显,牵动千家万户。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省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648万,占户籍人口21.3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300万,占全省老龄人口比例19%。

  孙燕丽认为,失能失智老人是老龄人群中最弱势的群体,也是当前我省老龄化进程最难迈过的一道坎。目前我省失能失智老人的长期照料主要面临4个难点:一是失能老人专业化养老机构供需失衡,一床难求;二是缺乏长期照料的经费保障。目前我省养老护理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医保与老龄护理报销尚不衔接,失能老年人靠退休金无法维持高昂的护理费用;三是现有社区服务缺乏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的功能,居家养老仍是目前失能老人的主要方式,独生子女家庭不堪重负;四是政府缺乏相应的老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化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医养融合的服务机构设施以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

  建立政府托底照料系统

  为此,孙燕丽建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举全省之力,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政府托底型失能失智老人长期照料系统。一是构建失能老人养老制度体系框架,为长期照料系统提供社会政策支撑,除了相应法规、制度、政策和机制保障外,还要加强全省长期照料体系的整体规划;二是建设政府托底型失能老人护理中心,为长期照料系统提供专业机构支撑。建议各级政府以行政区划为单位,以属地化管理的方式,在原有的公办养老院、福利院基础上改扩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料中心,也可通过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护理机构。与此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积极探索基层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三是建立全省养老护理保险制度,为长期照料系统提供福利经费支撑。

  此外还要加强老龄护理专业队伍建设,为长期照料系统提供人才支撑。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范晓林

  话题走失儿童

  尽快推广防儿童走失系统

  安装在公共场所,依靠“社会合力”寻人

  省政协委员,民盟苏州市委副主委毛昌宁今年提交的集体提案,建议推广启用公共场所防儿童走失系统。他说,我国目前寻找失踪儿童主要依靠警方和家庭,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合力”,在茫茫人海中,这样的寻找力量显得单薄。因此,推广公共场所防儿童走失系统,非常迫切和重要。

  他认为,首先,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要先行安装防儿童走失系统,以此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商户加入;其次,要参照国际通行方式,统一公共场所防儿童走失系统运行细则。例如,在已安装该系统的商户张贴统一标识,提高公众识别度,在公共场所张贴防儿童走失系统的使用方法、联系电话等;三是制定公共场所防儿童走失应急预案,成立“儿童安全服务中心”,公安部门应开通儿童丢失报警快捷通道,对发生儿童走失的警情,要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处置,启动紧急寻人机制,免费立体、滚动发布走失儿童的相关信息,并在机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公布失踪孩子的信息,增大找回被拐儿童的可能性。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薄云峰

  话题医疗

  省人医新大楼即将投入使用

  以病人为中心,对门诊进行重新布局

  对63岁的省政协委员、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王虹来说,她对老百姓的“看病难”有着非常深切的体会,“很多老百姓往往看一个病要跑好几家医院,找不同的医生,广泛听取意见,再自己拿主意。一个病看下来,自己多半也成了‘专家’。从表面上看,这是病患对自己负责,但正是因为我们的分级诊疗工作没做好,没把责任尽到,才硬把老百姓‘逼’成了专家。这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也是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的主要原因。”

  人满为患,是困扰省人民医院多年的老问题。今年,随着新大楼的即将投入使用,或将缓解这一难题。但王虹看得则更长远,“关键还是要把分级诊疗做好,否则即便我们再盖十个新大楼,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大楼,王虹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看病方式,“随着新大楼的建成,我们会对门诊理念进行全新转型,对目前的看病模式会有大变化。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他们来看病,往往不知道生什么病,经常要挂好几次号,才能‘找对门’。但什么地方不舒服,他们是知道的。我们计划以疾病、器官、病人为中心对门诊进行重新布局。比如老百姓来看头痛,我们就会把眼科、五官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跟头痛有关的科室都安排在一起。老百姓只要到那去,就会有人根据他的具体病情进行精准分诊。这样的转型,就是完全围绕老百姓的需求来安排,是一次重大突破。”

  实习生 冯圆芳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董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