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对江苏来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宏观形势复杂多变,长期经济快速发展深层次矛盾积累,江苏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这一年,江苏迎难而上,超前部署,抓住机遇,埋头苦干,交出一份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成绩单。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更坚定信心。13日开幕的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变中求稳要有“进”的信心、优化结构要有“稳”的定力、走在前列要有“新”的作为、解放思想要有“深”的拓展。
增强定力,坚定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省两会会场上的最强音。
抓机遇,增创竞争新优势
“本月初,娄书记在苏州调研时提出,希望苏州立足改革开放形成的良好发展基础,抓住用好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重大机遇,努力走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列。”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吴江区区长、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铭说,吴江围绕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坚持系统谋划、主动对接、整体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断深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些战略叠加,为江苏提供更高平台,也开拓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抓住机遇,江苏乘势而上,迎来新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版图上,连云港是重要支点,也是向东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省人大代表、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董事长丁锐说,去年,连云港港口全力打造“国际枢纽港、产业集聚港、综合物流港、高效贸易港”,进一步加快“改革转型、提质增效”步伐,陆海联运标杆影响持续扩大。全港吞吐量达2.36亿吨、集装箱量473万标箱。赣榆、徐圩、灌河港区相继迈上1000万吨台阶,组合发展、临港互动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作为“放管服”试点城市,江阴去年对标“3550”审批服务要求,探索连连:在企业设立流程中率先突破商业银行开户核查、人民银行备案核准难题;打破部门职能壁垒,创造性推出不动产登记三合一部门联办窗口;组建大审图中心,提出环评前置改后置、工业项目分类审批等举措,开启“2440”高效审批江阴速度,形成行政审批改革“江阴样板”。省人大代表、江阴市市长蔡叶明表示,今年江阴将在持续优流程、压时限、减环节的基础上,丰富“2440”高效审批样本的内涵和外延,全面贯彻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致力推进审批规范性、复制操作性。“在江阴打造企业群众办事找谁都一样、流程都一样、时限都一样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营商环境,让集成改革的风景普惠每一个市民。”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体现。企业走出国门,离不开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省人大代表、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蔡绍刚表示,将依托市中院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设立的“一带一路”巡回法庭,审理好涉外案件,通过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展示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补短板,高质量发展再提速
江苏高质量发展,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交通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短板。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去年,连盐、青连铁路开通,盐通、南沿江铁路相继开工,苏北、苏中享受到高铁红利。”省政协委员、省铁路办副主任朱培德说,今年我省将围绕“苏北突破、苏中提升、苏南完善”的要求,加快推进宁淮铁路前期工作,强化南京与苏北快速联系。同时,推进北沿江、沪苏湖、沪通二期以及通苏嘉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我们将以坚强的决心、扎实的工作,加快铁路高质量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铺就‘高速铁路’。”
“去年,南京江北新区主动对标雄安新区、浦东新区等国家级新区,解放思想攻坚克难,新区速度、新区质量、新区效率逐步显现,创新发展明显提速,成绩喜人。”省人大代表、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说,去年江北新区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均实现30%以上快速增长。“芯片之城”以台积电项目正式量产为契机,带动集聚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基因之城”集聚大健康产业链企业800余家;“新金融中心”集聚新金融机构超过100家。
“经过一年的刻苦攻关,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实现碳纤维百吨级工业化生产,满足我国航天和航空工业的急需。”省人大代表、中复神鹰碳纤维公司董事长张国良表示,企业去年带领我国T1000级碳纤维工程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完全自主研发的百吨级T1000碳纤维生产线投产,满产时产值达2亿元,利润达数千万元。
惠民生,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为守住生态红线关停化工企业近20家,这是过去一年,泰州市高港区的发展“态度”。省人大代表、泰州市高港区区长孙宏建介绍,高港区打响环保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切实为百姓带来幸福感、收获感、安全感。
“去年,我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除长江沿线的众多化工厂,腾出岸线,集中发展更绿色的临港产业。”孙宏建介绍,高港区大力推进以扬子江药业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去年一年引进600多位医药人才。园区临港粮油食品产业,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增收。“坚持经济、民生两手抓,让更多百姓享受发展红利,守护青山绿水的同时,也鼓起大家的钱袋子,是未来一年我们的目标。”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镇江,正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之路。“向高能耗高污染宣战,把城市重新放入大自然,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正在进行的实践。”省人大代表、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表示,镇江去年继续加大力度,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和低碳技术创新,举办第二届低碳大会,并联合发布《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发展低碳化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镇江标准”。
“我们不断加大‘破’的力度,利用大数据平台,通过亩产、效益、能耗、环境等关键指标,对企业评价分类,精准引导,稳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惠建林表示,镇江建立健全企业绿色发展正向激励、反向倒逼机制,用“大数据”助力“大生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根据省委部署,沭阳县按照乡村振兴总要求,重点推进农村群众按城镇化规律集中居住,努力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省人大代表、沭阳县县长彭伟介绍,沭阳钱集、周集、张圩、陇集、耿圩等5个乡镇正推进全域集中居住,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启动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将教育卫生、文体设施等专项规划优先向200个新型社区集中,努力减少过程性浪费,确保建成的新型社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郁 芬 王 拓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