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二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4-01-24 22:14 来源: 本站原创

 

124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中共组、环境资源组和特邀二组的委员围绕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主题进行讨论。省政协主席张义珍、副省长夏心旻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王昊主持会议,秘书长诸纪录出席会议。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李闽、张炳、陈金慧、赵克强、陈扬、戚寿余、戴源、褚海燕、朱汝明、周常青、刘步健、郭建、翟武全、王强、张勤、夏春青等委员先后发言。 

李闽委员(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就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编制和监督实施,塑造高品质省域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探索,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实施传导、动态修改的相关规则。推动城镇开发边界内单元层次详细规划全覆盖,统筹谋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巡回督导、业务指导、质量评价、资金奖补机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立一体贯通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监督全周期管理体系。 

二是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强化耕地总量管控和以补定占管控。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探索开展耕地恢复和集聚提升工程。加大力度推进耕地恢复,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 

三是全面提升要素保障质效,服务支撑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省重大项目专班制度,围绕影响力强、投资额大、用地规模大的项目,进一步加大要素保障力度。统一全省规划管理事项办理,对用地用林实行合并审批,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速度。畅通上下沟通渠道,协同解决项目推进中的用地保障问题。将低效用地再开发与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 

四是扎实推进一体化保护修复,构建生态保护修复新格局。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体系,制定省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项目清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完成国家山水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加快建设首批省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试验区,探索在县域范围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张炳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就加强科技赋能生态环境监管,推进江苏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出建议。 

一是建设统一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进一步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完善统一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于监测、监控、执法、执纪四张网,集成各类环境监测、监控、监管数据,打通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各环节、全流程,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全覆盖,各类生态环境数据互联共享,全面提升江苏生态环境监管综合决策能力。整合全省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数据和业务系统,以监管企业和重点区域为对象优化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从而实现数据的中心化管理和综合分析。加大生态环境厅算力建设和存储能力建设,列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保障各类信息系统和平台的稳定高效运行。 

二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确保数据准确可用。制定和完善走航等各类新兴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技术规范,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完善企业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等关键监测仪器的数据质量控制规范,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准全快新,实现数据高效处理和利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异常值的预警。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人员的专业培训,规范监管执法记录,确保基础数据准确、规范。 

三是推广成熟的生态环境智能监管应用,提升监管效率。本着需求引领、问题导向、质量为先的原则,基于前期创新实践,聚焦于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应用,提高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重点结合大数据+指挥+执法的模式,验证优化非现场执法、精准执法、自动监测异常判断、污染物溯源等应用,实现精准的靶向监管和执法,打击隐性的环境违法行为,减少现场执法频次,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陈金慧委员(南京林业大学林草学院副院长)就坚持林、粮、碳、产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提出建议。 

一是全方位突破林草产业发展瓶颈。积极突破森林资源供给障碍。一方面,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杨树品种优化和树种结构调整,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找环境适宜速生、高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无飞毛飞絮致敏等生态问题的珍贵用材树种,并超前做好种苗储备和供应,逐渐满足家具、装修、板材、造纸等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以间种模式合理运用林下土地,发展林菜模式、林菌模式、林药模式等综合模式产业。积极探索盐碱地改造利用,开发新型耐盐碱速生优质树种。 

二是以实施森林固碳增汇强基工程为抓手,一体化推进水土林粮碳产协同化发展。持续开展中幼龄林抚育和人工林乡土树种替代工程,鼓励高光合高碳汇林木新品种培育和快速应用。着力建设以国家公园或森林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推动我省林草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落实国家以竹代塑战略,不断发挥竹木产品碳替代功能;发挥森林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优势,推进森林康养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发挥林业碳汇基地的林地、林间资源潜力,积极发展药食两用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挥林产品碳转移的作用。探索开展我省森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森林碳汇认证赋权,探索林权叠加碳权,推动森林碳汇收储交易,建立健全森林碳汇交易体制机制,积极开展碳汇金融机制创新,构建森林碳票融资体系,为森林经营主体、收储公司、购碳企业建立融资渠道。  

赵克强委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就聚焦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引领降碳新路径。聚焦大容量风电、高效光伏、大容量储能、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等,加快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实施城市和园区一体化减污降碳协同工程,打造特大城市主城区碳中和示范区,探索建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联盟、区域碳中和与碳交易机制。推进盐碱地固碳增汇治理工程。 

二是强化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提升共生新能级。加快制定《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建成区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协同推进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生态廊道建设和生物多样性提升;在非建成区强化以自然为本的理念,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自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和固碳增汇。探索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进城市生态观测研究站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三是加快布局数字生态文明助力美丽城市建设,树立智慧新标杆。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推进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的美丽城市建设,加快数字治理与数字经济建设深度融合。 

四是实施绿色低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打造科创策源地。重点在碳污协同控制与资源利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气候变化下城市生态安全、重大风险识别与气候适应,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面,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江苏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释放生态环境领域科技的创新活力。 

陈扬委员(扬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就加大一般工业固废治理力度,推动无废城市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逐步实现全省固废一张网管理。推动各地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分类、分步开展一般工业固废产生、流转、处置等底数核查工作,建立核查基础数据库,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结合排污许可证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工业固废无漏报、无瞒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省统一的工业固废基础数据库。 

二是完善综合利用标准体系。依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四条相关规定,由工信部门牵头推动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标准研究和技术攻关,定期发布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指导目录,组织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加大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由生态环境部门牵头,细化一般工业固废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分类、标准、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或技术标准;组织开展常态化、系统性普法宣传,让企业掌握一般工业固废全过程管理和处置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 

四是形成齐抓共管合力。生态环境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一般工业固废产生、收集贮存和利用处置单位的日常环境监管,积极探索与发改、工信、住建等主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联防联控机制,通过信息研判、联合执法等方式进一步严厉打击一般工业固废领域的环境违法行为,防范环境风险。 

戚寿余委员(淮安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就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提出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突出抓好夏季臭氧、秋冬季PM2.5污染防治。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巩固城乡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源头防控,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和污染地块清单,健全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联动监管机制。 

二是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碳排放数据体系建设,构建行业排放基准值数据库、产品碳足迹数据库等,培育壮大碳交易、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探索培育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以高新技术装备取代传统产业技术、落后设备,对减排成效明显地区,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优先保障各类生产要素。紧盯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现有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生态环境保护。从平台构建、数据挖掘、数智融合、政策保障等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整合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能源、交通、税务、公安等部门涉及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把数字技术贯通于监测评估、监察执法等生态环境全业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工作。 

四是大力推进全民绿色低碳行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扩大绿色低碳产品有效供给。着力倡导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绿色低碳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组织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快递等建设行动。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引导绿色消费。 

褚海燕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化研究室主任)就加强土壤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提升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提出建议。 

一是建立土壤生物资源库,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利用江苏省土壤生物调查的基因数据和可培养的物种资源,建立全省土壤生物基因和物种资源库。解析江苏省土壤生物的分布规律,解析土壤生物多样性退化的原因,绘制土壤生物的分布图谱;在政策和管理上制定土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例如减少农用化学品的投入,增加绿肥的种植。 

二是利用土壤生物资源,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对土壤生物调查的成果,充分挖掘土壤中多种功能微生物,通过施用微生物菌剂或合成菌群,结合秸秆还田、多样化种植和优化水分管理等途径,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抑制土传病害,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增碳减排,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是利用土壤生物资源、消减环境污染物。利用土壤生物调查的微生物、动物资源,构建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体系,结合物理化学工程技术,以有效清除或消减土壤及周边水域的有害污染物,提升全省环境质量水平。 

四是抑制有害生物,促进人类健康。通过土壤生物调查,明确土壤中有害生物类别、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建立全省有害土壤生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构建出健康风险预警体系,阻断有害生物向动物和人类的传播途径。   

戴源委员(常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就以能源变革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一是加快布局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以广东为例,集聚全省创新资源,省级财力重点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依托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的产业基础,打造四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议我省省市联动,打造更高能级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二是加强我省制造业全过程碳足迹管理。引导我省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展碳足迹管理相关工作,从绿色制造低碳化、智能制造数字化及资源利用循环化等视角,助推江苏制造业更快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加快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进程。202311月,我国在15个城市启动首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虽然我省未有城市参与本轮试点,但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国内领先的省份,加快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布局,大力推进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 

四是把氢从危化品类转为能源类管理。长期以来,国内将氢列为危险化学品范畴,制氢项目属于危化品生产领域,限制了行业发展。可借鉴外省相关做法,明确氢气能源属性,加快出台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朱汝明委员(江苏海事局局长)就加快航运转型升级,推进绿色智慧发展,由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高质量转变提出建议。 

一是加快集聚高端航运资源。优化江苏自贸区政策,引导支持境内外企业和机构来苏发展海事海商、仲裁理赔、金融保险、融资交易、航运经纪等业务,吸引一批有影响的航运企业总部向我省集聚。推进我省设立专门海事海商仲裁机构。 

二是加快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发展。在做强海工装备、船舶工业、海上风电等产业集群的基础上,着力培育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深海潜航和感知装备、海上重大装备物联网、海洋信息服务等先进技术。 

三是尽快设立省属海事类本科高校。聚力发展海上运输、航运金融保险、海商法、船舶海工等专业,建设紧密对接江苏海运产业链、国际化程度高的本科高校,打造航运高端人才培养的示范基地、应用技术创新的区域中心。 

四是加快长江江苏段适用《海上交通安全法》。适用新《海上交通安全法》,将便利海轮快进快出,更好化解各类风险,接轨国际公约,看齐国际航运,吸引海运企业落户,提升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建议尽快提请全国人大释法,明确长江江苏段适用《海上交通安全法》。 

五是深入打造绿色低碳智能的航运标杆。贯彻新《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江苏省长江船舶污染防治条例》,推动船港城一体化。加快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推进集装箱船、江海直达船等应用新能源,支持 LNG 船舶海进江 

六是加快长江文化、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支持邮轮游艇经济发展,支持海上邮轮在江苏合作联运,优势互补、市场共享,将江苏打造为长江的国际邮轮母港和长三角游轮旅游集散中心。打造长江救生文化主题园,提升江苏段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示范引领性和国际影响力。 

周常青委员(无锡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就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提出建议。 

一是抓好政策落实。省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部门的业务指导,尽快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支持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支持传统产业企业加快技改步伐。筛选一批各地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案例,加以宣传推广,纠正社会各界对传统产业的偏见。 

二是做好规划统筹。布局规划好传统产业专业园区,引导相关企业搬迁、整合,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围绕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强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针对传统产业企业建立《绿色化改造项目清单》,促进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 

三是加强引导扶持。引导有条件的传统行业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出能耗和排放。出台支持政策,开展重点高耗能企业和生产装置的能效诊断,一企一策制定能效提升技改方案。引导企业采取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降低改造成本和风险,增强积极性。 

四是推进智改数转。以智能化促进绿色化发展,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以场景化方式推动传统行业企业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树立一批数字化转型的标杆示范,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刘步健委员(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提出咬定数转不放松,持续提升制造业含绿量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升技术支撑水平。一方面,围绕我省50条重点产业链,系统梳理建立卡脖子技术清单和技术攻关项目库,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APP重点突破,加快开发首版次高端软件,突破工业操作系统和工业大数据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产品。 

二是进一步加强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普惠性线上转型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诊断、规划和培训,定制转型方案。充分发挥转型标杆示范企业的作用,牵头编制细分行业实施指南,将标杆企业的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总结提炼成标准化、模块化、可复制的应用模式。 

三是进一步规范数据要素标准。在企业层面,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化体系,为实现企业内部各类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基础与保障。在行业层面,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不同层级的标准制定,强化标准体系与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的衔接。在法律层面,强化对数字化转型数据权属的确认和界定,维护数据要素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是进一步强化专业人才供给。系统调研、科学研判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人才缺口及具体的岗位性质,制定人才需求清单。与时俱进完善人才政策,优化数字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招引、调配机制。面向产业需求,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加快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重点课程,鼓励高校和重点龙头企业联合探索产教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郭建委员(镇江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提出系统施策,久久为功,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走在前做示范的建议。 

一是构建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体化发展格局。紧扣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1+N”政策,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优化沿江沿海等区域生产力及基础设施布局,因地制宜优化重大项目准入和资源要素保障机制,完善各行业退出和淘汰标准体系,加快高碳低效落后产能转型。 

二是建立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推进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风电、光伏产业,研究氢能发展战略,支持新型储能建设。探索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以及产品碳足迹、区域碳考核、企业碳管理等省级工作体系,努力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三是统筹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协同推进内源减负、外源减量和生态增容,对流域实施一河一策隐患排查和整治,加快涉磷企业一企一策转型升级,推广戴庄经验发展生态农业,支持上游地区加快补齐城乡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短板,因地制宜建设净化型、涵养型、修复型生态安全缓冲区,形成绿化美化风景线。 

四是支持镇江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10周年,建议省委省政府继续关心支持镇江低碳城市建设,发挥金山峰会平台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导向项目指导支持,推广新能源和碳排放管理经验,推动世业洲建设近零碳岛,努力打造更具标志性的绿色低碳发展样板。 

 翟武全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就加强监测评估,为绿色低碳发展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提出建议。 

一是加快构建碳源汇监测、核算、支持体系。建议省发改、气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统筹建设完善地基高精度二氧化碳监测站,结合碳卫星观测资料应用,构建涵盖陆地、海洋、城市及重点区域的地基高精度二氧化碳浓度和通量监测网络,同时,加强站网设备日常维护、检定、国际标准气传递,确保监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形成长序列、高分辨、高质量的共建共享共用的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大数据等。深化与国家级团队的合作,进一步开展国际通行的碳源评估数值模式本地化研究工作,建立完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碳通量、碳中和评估业务制定,为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利科学支撑。 

二是大力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结合省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和已经批准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加强省部合作,用好刚刚下达的中央防灾减灾专项国债,持续推进我省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新型探测系统建设、新型探测资料应用、预报预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人工智能运用,大力提升预报预警的提前量和准确性,为在先、在前提供更好保障。  

王强委员(徐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就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美丽中国建设的江苏责任提出建议。 

一是以更实举措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严格落实《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年)》,加快建立《规划》实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统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盘棋,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更加有力提升全省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更大力度开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新赛道。更高水平建设“1+3”重点功能区,增减并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绿色低碳产业,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徐州率先开展区域级新型能源体系规划研究,以新型能源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引领,依托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典范城市。 

三是以更强决心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新水平。锚定双碳目标,推动各地深入落实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等系列实施方案,促进生态含绿量、发展含金量全面提升。持续加强对公众的生态文明科普教育,把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崇尚低碳生活、支持绿色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良好氛围。 

张勤委员(省地震局局长)提出以地震安全服务保障绿色低碳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苏的建议。 

一是服务海上风电安全。随着海上风电在近海规模化发展并向深远海发展,海域地震安全不容忽视。我们将加强对海域地震活动和地下结构的综合监测,以及海上风电设施安全监测,更好服务海上风电系统地震安全。 

二是服务盐穴储气储能安全。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发展,在关注和保障储气库施工、作业安全的同时,同步关注由地震等自然现象引发的安全问题。我们将建设储气库专用地震台网,加强地下应力变化和小震活动监测,开展储气对地震活动性影响评估,并对可能发生的地震带来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地震安全服务,避免一旦发生地震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影响国家能源发展战略。 

三是服务抽水蓄能安全。抽水蓄能具有调峰、储能等功能,在保障电网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将推进抽水蓄能电站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安装强震动监测装置和传感器,实时监测水库地震活动情况和堤坝地震灾害风险,开展地震安全健康诊断和风险预警,服务保障电站运行安全。 

夏春青委员(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副厅长)提出要自觉扛起美丽江苏建设政治责任、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贡献退役军人力量。 

一是引导退役军人做投身绿色发展的参与者。近年来,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坚持以激发绿色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为导向,持续挖掘退役军人自办企业绿色发展的生动故事,结合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表彰了一批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企业,让退役军人投身绿色发展的先进事迹传遍了江苏大地。 

二是引导退役军人做建设美丽家园的推动者。用好用活退役军人志愿服务力量,全省共组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3.5万支,吸纳退役军人24.7万名,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环境保护等领域,广泛开展守卫长江、保护运河、治理太湖等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扬州运河之光、张家港长江卫士等一大批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建设美丽家园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引导退役军人做追求绿色风尚的实践者。通过云端植树”“码上尽责等方式,自觉践行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好习惯、新风尚。鼓励勇于开拓创新,具备探索精神和环保意识的青年退役军人,积极投身碳排放管理员、环境监测员、水土保持员等绿色职业,成为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新生力量,同时带动退役军人就业10.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