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协会议 / 全体会议 / 十三届二次会议 / 联组会议
发布日期:2024-01-25 11:44 来源: 本站原创

 

124日下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民进组,无党派组,文艺组,新闻出版界及民族、宗教组委员围绕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主题进行讨论。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副主席姚晓东主持会议。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广电局负责同志到会听取委员发言并互动交流。 

姚兆余、尹立红、钱梅、沈潭、施夏明、蒋杰、韩松、顾雷鸣、江迪、陈剑光、尹海燕、张学城、樊维明、张亦军、顾平、刘志权、钱振明等委员先后发言。 

姚兆余委员(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就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最美岸线提出建议。 

一是统筹规划布局,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制定完善专项规划。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将我省长江文化公园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纲要、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建设方案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长江岸线利用和港口管理等专项规划,包括生态和绿化规划、沿江天际线等城市设计规划、亮化美化规划等。 

二是打造长江文化江苏标识,重点筹建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展现国际水准、中国气派、江苏特色为定位,筹建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将其打造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作为江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引领项目,南京(中国)长江文化博物馆应突出江苏长江文化的代表性和独特性,并与未来改造工业码头建设的游轮母港紧密衔接,实现水岸联动的创新型博物馆。 

三是高标准建设长江岸线风貌带,精心打造江苏外滩。对标上海、武汉、重庆等外滩建设重镇,形成江苏特色的长江外滩建筑风貌群。加快五马渡长江游轮母港码头建设,将其打造为长江全流域最大内河游轮母港与长江全域旅游集散中心。加快改造南京上元门港区原14号码头,建成长江全流域靠泊能力和旅客吞吐能力最大的水路客运交通设施。推动码头、岸线、游船资源联动开发,港口枢纽区、过江通道、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统筹推进,形成江苏特有的外滩风景线。  

四是充分挖掘江苏特色,活态展陈桥梁艺术博物馆群。江苏拥有432公里沿江展示线,现已拥有包括南京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数十座长江大桥,更多的长江大桥正在规划建设中。建议对已经建成或者在建的江苏段长江大桥进行分类管理,统筹规划,定期进行亮化美化,并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与文化策划相结合,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展现江苏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 

尹立红委员(东南大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建议以三童系列实践为抓手,打造我省少儿文化建设国家品牌。 

一是顶层设计,统筹资源,做好四联动童声里的中国由通州发起,在通州有少儿艺术创研活动基地;童心里的诗篇”“童话里的世界由中华诗学会发起,拥有高层次的专家和作家队伍。可在集中调研、组织交流的基础上,做到四联动:一是由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教育、文化、团省委等多部门联动,二是三童作品征集、节目推广排演及专家资源方面的统筹联动,三是融合思政、美育、语文、科学、艺术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联动,四是着眼于全面提升儿童语文能力、艺术素养、社区服务等能力的家校社联动。 

二是学校搭台,三童唱戏,做到三融入。一是融入语文课程。儿童与诗歌、童话、歌谣等文体形式有天然的亲近感,也有很大的创作潜力,可以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环节。二是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唱童谣、诵童诗、讲童话、演童剧,具有润物细无声之功,可以让孩子享有艺术童年。三是融入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可以成为童话、童谣、童诗的灵感来源,也可以成为其表现载体,在活动中培养儿童对家乡的关注和热爱。 

三是专家进校,培养队伍,达成三共识。一是儿童本位共识。儿童作品要葆有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实现童心交流。二是儿童语言共识。儿童作品语言要纯正,是孩子喜爱、愿意亲近的语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三是基本价值关怀。儿童作品要有爱,有希望,有生活,有想象。 

四是拓展路径,成果共享,做到四推广。一是校园推广,班班响应,人人参加,从校园到课堂,从校内到校外,校园是推广的重要阵地。二是活动推广,孩子们通过比赛、征文、表演、活动等多形式参与,激发兴趣,丰富文化及课余生活。三是融媒体推广,用好电视节目这一传统的荧屏表演平台,创造性地用好公众号、喜马拉雅、优酷等平台,加大传播力度。四是爱心推广,鼓励地方志愿者、慈善家参与,助力少儿快乐成长,让更多偏远地区的孩子能参与到三童活动中来。 

钱梅委员(连云港市政协副主席)就切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提出建议。 

一是实施苏南苏北文化协同发展工程。苏北地区文脉悠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建议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全省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对苏北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多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扶持,推动苏南文化和苏北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融入中华文化大美。 

二是实施高品质文化供给工程。充分发挥江苏人文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江苏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化标识。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传世之作,形成群峰耸立、百花竞秀的生动局面。建设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加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转化为抓手,深入挖掘江苏特色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化基因转化示范项目,着力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三是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为主抓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水韵江苏文旅品牌,推动我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聚力复苏振兴,加快文旅产业稳进提质,坚持做大做强与纾困扶弱相结合,持续迭代政策扶持和融资保障体系,以高质量市场主体提供高品质消费产品和文旅服务。着眼串珠成链,以产业带建设为牵引,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名城、名镇、名村,打造更多高能级旅游吸引物。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各类文化创意工作室、设计工坊等开展文创产品设计,推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创伴手礼,打造江苏旅游购物特色品牌体系。 

四是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文化产业需加快数字化转型,着力开发更多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发展品质和效益。比如发挥新媒体的独特优势,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用数字化手段整理和保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等。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主导建立融媒体文化产业园区等平台,鼓励文化企业和机构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创新发展。 

五是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鼓励采取签约、项目合作、技术入股、岗位聘任等方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到江苏创业发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文化类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和重点文化企业等人才集聚功能,努力打造文化人才高地。支持高校、文化院团等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支持优秀人才承担或参与重大课题、重点项目、重要演出等,选送优秀文化人才参加业务进修、培训、调研、挂职和考察交流活动。加快完善文化人才创业创新、评价激励等政策体系,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人才发现机制。 

六是实施对外文化交流工程。创新方式方法,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全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对外文化交流品牌,讲好江苏故事,传播江苏声音。 

沈潭委员(淮安市政协副秘书长)建议齐心合力,为建设江苏社会主义文化强省贡献淮安力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淮安围绕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淮安一个嘱托”“一封回信”“一份叮咛三个一工作要求,鲜明提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更好展示象征意义,深挖淮安特色文化资源、放大深厚文化底蕴,持续深化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今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启航之年。淮安将紧扣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全面扛起新的文化使命,坚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在继承和发展中打造特色鲜明的淮安文化标识。同时,建议省有关部门继续给予淮安更多关心支持。 

一是支持淮安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高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的要求,支持打造行走的课堂;支持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城市;支持周恩来纪念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纪念馆创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是支持淮安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进大运河百里画廊项目建设,推进中国水工科技馆、熊出没主题乐园开园等重点项目开放运营;支持举办承办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展、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活动;支持盱眙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施夏明委员(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院长)就用好江苏本土文化资源,打造高质量文艺大省提出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62日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篇讲话为我们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苏是文化大省、艺术大省,也是旅游大省,拥有丰厚的文化艺术和旅游资源。如何把这三项资源进行统筹协调,深度开发,以文化艺术推动旅游事业发展,以旅客人流量带动提升江苏文化艺术的影响力,是我们可以探索的方向。在实践中,我们可以用戏曲艺术为旅游赋能,推动文化旅游艺术旅游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也是我带到本次政协会议上的第一个提案:传统戏曲与历史文化打卡点相结合,以沉浸互动式路演与艺术夜生活的形式,开发文化深度游。 

同时,江苏也是教育大省,各大中小学需要地域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和人文通识课程。建议加强戏曲类校本课程建设力度,建立健全校园到社会的艺术美育架构体系,进行文化普惠,灵活机动培养戏曲人才。 

蒋杰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建议用数字赋能文化发展新形态,用艺术书写文明江苏新篇章。 

一是突出价值挖掘,为文化传承留住历史根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价值,留住其历史根脉是关键。要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通过数据比对、整理、分类,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分析和价值研判,连接过去、当下与未来,发掘出真正具有传承价值的文化基因,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二是突出系统保护,为文化遗产构建立体档案。在以往,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留存保护困难,数字存储打破了这一局限掣肘。它通过艺术语言结合互联网、三维图像、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将现实世界以数字信号形式存储,并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形象化的数字档案,建立数字资源库进行永久保存和活态传承,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多维重生。 

三是突出活化利用,为经济建设增添人文韧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人文经济学的概念。人文经济不同于物质经济,更多体现为一种精神经济。数字化叙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通过数字技术和媒介营造的身心感知,不失为一种人文经济学的现实演绎和创新支点。这一路径可以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链接国家、市场和公众,在经济治理、经济运行、经济生活的关系中构建出一种全新的人文经济生态。 

四是突出人才培育,为文艺创作点燃不息薪火。江苏高校应当自觉承担起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培元的教育担当和责任,依托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战略打造跨学科联盟,以数字为媒,链接艺术创作、科学研究、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将人才培养理念深深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不断构建数字化文艺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五是突出产业转化,为现代文明唱响时代之声。文化艺术的数字化要通过媒介融合加大与时尚、文旅、影视等文化产业的转化力度,借助可视化、交互性、沉浸式的多维呈现与产品塑造,吸引观众的兴趣点,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从而达到入脑入心的广泛传播目的,进而提升大众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推动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以及与世界文明的互学互鉴。   

韩松委员(江苏汉之赋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就切实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持续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提出建议。 

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在传承与创新中建设现代文明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20201月徐州文庙街区项目启动。徐州文庙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保存至今的文庙大成殿,是徐州仅存的规格最高、面积最大的地面建筑。我们要引领学子感受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养成尊老师、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了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开发文庙历史文化资源,文庙街区建新如故、修旧如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传承保护传统非遗文化的一个总体方向。 

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和产品,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徐州文庙复原了原汁原味的古建筑群,加上精品商业街区,引入潮流、时尚品牌,配合餐饮+娱乐+夜经济+新零售等业态资源的融合植入,在延续徐州历史文脉的同时,打造历史文化和时尚生活高度融合的文化时尚街区,打造集文化旅游景点、特色商业、文创产业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将城市级商业与历史景点结合,让项目既保留历史文化风格,又能满足现代化商业的需求,增加了人们创收途径,还带动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农工商文旅的融合速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拉动消费增长。 

三是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打造特色城市名片。充分挖掘文庙历史底蕴,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落实文化数字化战略,打造祭孔广场、徐州非遗传承展演、两汉旅游文创衍生品等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文物作品以新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对文庙项目进行全面推广,切实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持续提升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打造带有徐州记忆+现代化商业元素的淮海商业时尚文化新地标,既能让游客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能满足其休闲娱乐的要求,塑造徐州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 

顾雷鸣委员(《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就更加扎实地担当新的文化使命提出建议。 

一是聚焦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擦亮江苏特色文化标识。江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质鲜明、资源丰富。当前,江苏地域文明探源、文物保护发掘活化利用、文脉整理研究传播、文化研究阐释等方面都在不断涌现新成果,转化形成一批特色产品和亮点项目。我们还需要打造更多令世人振奋、为之神往的地域文化标识、文化名片,打造更多像舞剧《红楼梦》这样的文化爆款,进一步彰显中国气韵、展示悠长文脉。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将坚决扛起主流媒体责任,以展现当代江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为目标,以创新报道长江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持续擦亮我省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用苏从何来讲好何以中国 

二是聚焦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进一步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点题的人文经济学是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相融合的新发展观。我们要更加注重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助推器作用,更加注重以文兴业、以文聚力、以文化经,在推动文化+”融合发展上创造更多新经验。新华报业将立足主责主业,持续以生动鲜活的新闻报道,深入挖掘阐释江苏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推动人文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新闻+”应用场景,让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聚焦文化新业态,进一步彰显文化数字化战略成效。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涌现出更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群和具有带动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鼓励更多企业冲刺成为旗舰型的文化科技头部企业。瞄准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平台,新华报业将锚定数字化战略,持续在文化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上用功用力,加强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努力打造更多上云用数赋智的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不断走深走实。 

四是聚焦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以融通中外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江苏文化显示度影响力,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Now国际传播中心将进一步挖掘提炼中华文明和江苏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内涵、精神标识,用好大运河、南京城墙等世界文化遗产及中医药、美食等特色资源,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创新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用江苏实践阐释中国理念、用江苏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用江苏文化展示中国形象。 

江迪委员(人民政协报驻江苏记者站站长)建议提升我省国有电影企业核心竞争力,赋能江苏电影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铸牢思想根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真正把新思想贯彻落实到电影创作生产、市场体系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自觉担负起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使命任务,进一步提高对整合省属国有电影资源的认识,赋能我省电影高质量发展。 

二是切实推动全省国有电影资源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快顶层设计,不断提升省属国有电影资本配置效率和整体功能。以主业做强做精为目标,按照产业相近、行业相关、主业相同、优势互补的要求,开展横向同质化重组和纵向产业链整合。通过合并、划转、并购等多种方式,以拥有优势主业的企业为主导,参考我省省属国有外贸企业整合的经验做法,实现资源向优势企业、主业企业集中,做到一业一企,提升省属国有电影企业产业集中度,更好发挥资源集聚效应,为电影全产业链提质升级赋能增效。 

三是推动省属国有电影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在资源配置、重点项目建设、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注资、混改等方式帮助企业做大资产规模、壮大资本实力、增强融资能力。进一步指导省属国有电影企业完善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承担起服务电影重要战略、承担重点影片创作任务等使命。结合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整合重组省内电影院线,扩大规模,做强品牌。持续推动电影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多点支撑、多元发展、多业融合新格局,为支持苏产精品电影创作提供有力保障。 

陈剑光委员(省励志阳光助学基金会理事长)就利用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提出建议。 

一是引入国家级IP,提升城市文旅品牌高度及深度。依托国家级IP的权威性及强大影响力,用专业及独特视角,挖掘城市文旅核心亮点,为城市梳理品牌定位;从自然科学角度,挖掘生态价值、重塑人文价值。通过引入国家级IP,连点成线,连线成面,串联江苏省各地旅游资源。 

二是从内容出发,强IP串联文旅资源,全域共振。根据各地文旅资源类型,打造主题IP文旅场景,如国家级公园、营地、自然教育中心、科普探索基地等,多点共振,内容联动。通过IP将文旅产品、文旅目的地、文旅服务和文化输出四维一体聚合,丰富文旅体验,延长旅游停留时间。通过串联各地市IP主题场景,既发挥各地特色,又形成整体联动,进一步扩大目的地辐射范围及影响力。 

三是从产业融合出发,建立资源互动合作体系,促进文旅消费新增长。江苏具备非常优质的自然资源和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与教育业、制造业、零售业、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融合中形成新的文旅资源。结合各地文旅发展优势产业,建立全面深层的资源互动合作体系,打造强IP的文旅产品模块,如国茶地理江苏国家地理江苏国鲜地理等,进一步扩大产业品牌价值及影响力。 

四是生态保护出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旅体验产品。从文旅项目规划、引入到文旅产品开发,要始终坚守生态保护的立意之本,把自然教育理念通过文旅体验项目及文旅产品有效地传递给受众者。加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进而促进绿色生活方式,通过对大自然观的塑造,让更多人发现美、记录美、体验美、传播美。 

尹海燕委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进行高水平对话提出建议。 

对于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江苏省目前可能更加需要关注如何强化提升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例如我们是否可以集思广益凝练出能够代表江苏文化精髓的核心内涵。孔子对《诗》三百用思无邪一言以蔽之,如何才能将江苏精神文化凝练传神,如何让江苏拥有核心凝聚力,这是我们每个江苏人都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当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重点还在于高质量,这就意味着不能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定要追求高质量发展。文化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应追求经典化,通过精细的管理打造出精品。特别是在文化软实力的强化提升方面,不仅需要牢记只有人(才)能弘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之间架起亮丽的时空桥。因为只有不断地去探索与发现传统历史文化在当下的现实意义以及对未来的深刻启迪,才能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取得更好的成效。 

无论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还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进行高水平对话,通过互动交流传递中国好声音,从而努力构建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话语体系。 

张学城委员(南通大学文学杂志社社长)就发挥江苏高校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建议。 

一是进一步摸清江苏文化的家底。江苏文化内容丰富,包含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江海文化”“大运河文化等。高校应发挥科研调研能力,积极参与江苏文化资源调查、普查工作,规范江苏文化资源分类整理,完善资源目录和大数据库。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2016年启动以来,稳步推进,成果丰硕,《江苏文库》目前已出版1002册,全面呈现江苏文化记忆。 

二是进一步挖掘江苏文化的时代内涵。充分吸纳、聚集、融合不同文化形态,江苏高校因地制宜以当代价值取向开展江苏文化研究。重点做好范仲淹、沈括、曹雪芹、陆机、顾炎武、瞿秋白、张謇研究,彰显江苏文化的问题意识、现实关怀和创新品质,为建设现代化新江苏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能。江苏文化开放包容、审时度势、革故鼎新的特质,对于中国当下深化改革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是进一步拓展江苏文化传播力。江苏高校应该整合历史、文学、艺术、新闻传播、计算机等学科力量,持续做好古籍整理、考古研究、戏曲振兴等工作,开创数智+江苏文化原创IP和沉浸式体验新模式。要积极探索传统历史文化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推动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火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地方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方志专家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中华文脉,在传播方志文化上多下功夫,让旧志古籍中的历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史志力量。江苏的考古工作要夯实研究基础,做好考古成果的传播和普及工作,让文物活起来,担当时代使命、回应社会期盼,为揭示中华文明丰厚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考古贡献。 

樊维明委员(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淮安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就坚持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江苏实践走深走实,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省伊斯兰教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注重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浸润作用,大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伊斯兰教经学思想。 

为推进新时代我省伊斯兰教中国化金陵学派以儒会通思想的创新转化与运用,推动江苏宗教中国化走深走实,打造一支既精通经典教义,又精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层次双通人才,建议省直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江苏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需因教、因层施策,根据各教各地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经费保障方面,予以明确的政策支持。各省级宗教团体可根据此《实施意见》制定与之相衔接的培养规划,逐层下放,形成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宗教界主体的人才建设格局。 

另外,我省六合籍阿訇达浦生(1874-1965),是中国伊斯兰教杰出的爱国宗教人士,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开拓新中国人民外交做出了杰出贡献。六合区政府2004年打造了达浦生纪念馆,展示他抗日救国、民间外交的爱国情怀,重教育才、传播文化的奉献精神。纪念馆于2005年对外开放,2006年被国家民委授予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国家宗教局授予第一批宗教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2年在原址旁规划出一块用地用于重建达浦生纪念馆,202212月更名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交流中心。恳请相关部门关注支持、加快推动该交流中心建设。 

张亦军委员(省司法厅副厅长,省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就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提出建议。 

第一,做矩阵。一是做好资源统筹。进一步优化平台阵地布局和建设,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设施、产品、队伍做整体调查、一体规划和统筹调度,用总、分平台连接运转、联盟结对、平台衔接、活动促进以及新科技赋能,线上线下差别化补充等方法,化零为整、聚合力量,进一步整合融合,破解不平衡难题。二是做强影响力品牌。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普通百姓提供有口碑的优质普惠性产品,提升群众获得感,也创新非基本特性化文化服务,产出能满足多层次文化需求,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标志性项目,提升江苏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输出水平。三是做优融合文章。强化文化+”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教育科技、法治、工业、城市更新、乡村治理等有机融合,与其它公共服务有机联动,并能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第二,强实践。文化不融入生活、不融入尽可能多的人群,就很难增强触动力。要加大专业引导及沉浸体验。让普通群众在接收文化影响熏陶过程有机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抬升融入的视角,提升获得感的层次。要加强专业人员对普通大众的引导和知识普及。过去有许多专业级人员做文化鉴赏普及工作,像女指挥家郑晓瑛就在她所有演出之前或者之后,做公益讲解,很多人通过她对歌剧、对交响乐的解读介绍,提升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现在有许多民族舞演员、戏曲演员,积极参与老年人学舞、民间曲会学习唱曲活动的交流,都是把专业力量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的很好尝试。我认为,应当为这样一些公益性活动,给予必要的奖励激励。要深耕文化产品推广。我们有了像非遗体验中心、民间工坊等很多载体,如何为群众提供深度融入这些载体活动的机会,对特定文化的了解从表面走进过程。包括我们的名人、名居、名胜,背后丰富的历史、建筑技术、名人故事,如何引导大家,从一般街拍转向能深度接受人文的浸染,有很多的空间可以工作。要抓住热点,顺势推动。这两年各领域出了许多现象级的产品,有关部门要及时对这种现象级的文化项目组织高水平的辅导解读,做好延伸及扩展,放大影响,事半功倍,且能为形成更多现象级产品形成激励。 

第三,树友好。近期,各地文旅宣传成为热点,其实热度越高,意味着对提升工作品质、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是不是行有所得所值要求越高,对于一个地方是否对外来客友好期待越高。文化上的友好,除了自身充满活力吸引力,很重要的内容是开放包容、交流活跃,因此要建立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机制,视野开阔的经纪、策展等平台与队伍,有很强的谈判促进能力,对引进来各类巡演巡展等,有最好的宣传服务推广。同时,有厚实的服务保障能力,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成长集聚、文化市场繁荣,发生相关矛盾纠纷能得到公正快速的解决。 

还有一个具体建议:新建江苏科技馆的建设标准和体验性上要努力比肩德国慕尼黑博物馆的世界一流水平。 

顾平委员(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院长)建议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润农反哺,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一是激活传统文化力量,使其成为链接乡村与城市文化生活的桥梁。我省乡村文化中蕴藏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当前一方面需要重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及其根脉价值,并推动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力量来提振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提振文化自信,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需要重视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高度融合发展,盘活各种潜在文化资源,加强城乡文化的活态交融与交流,为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生活提供理论依据,让乡村留守者和在城市建设的新市民都能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幸福生活的文化支撑力量,从而最终实现文化强省战略目标。  

二是盘活特色乡村文化,塑造富有地域特点的乡土传统文化标识。乡村日常生活中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资源,如各种建筑景观、民俗节庆、信仰仪式、传统技艺等。我省虽然进行了大量的保护与挖掘工作,也发挥了积极成效,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进行整体策划与建构,实现文化与乡村社会整体发展的深度融合。要积极争取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资源,顺势而为,进一步挖掘、盘活和转化乡村传统文化存量,打造地域特色乡土文化标识,既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也为乡村产业和乡村整体发展提供支撑。 

三是推动文化润农反哺,处理好城乡文化的互利互补互惠与交融。乡村振兴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呼唤鼓励文化的双向流动和互补互惠,既要以乡村既有传统文化和资源为基础,从乡村内源式发展入手,重塑乡村文化自信,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也要通过积极与城市建立有机联系,通过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后的反哺,通过城市文化的乡土化重建,实现新型城乡文化的深度交融与互利互惠,推动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 

刘志权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就总结新兴旅游样态经验,推动江苏旅游新发展提出建议。 

实践证明,新兴旅游样态激活的不只是旅游经济,同时还具有凝聚地方共识、弘扬社会正能量、激发家乡自豪感的重要作用。新兴旅游样态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离不开政府的有心努力。为此,建议江苏文旅部门: 

一是盘点家底。不只是关注传统的静态的旅游资源,还要重视那些具有年轻元素与时尚元素,以及人群聚集效应的地方特色资源。江苏兼具北方的雄浑与南方的灵秀,有较多符合爆款旅游基本条件的时尚娱乐点,有庞大的年轻消费群体,因而也有较大的旅游爆款潜力。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维护、策划与利用。 

二是练好内功。要会同相关部门,整顿市场秩序,树立良好风气,重视细节营造,提升硬件(包括交通)设施水平,锻炼自身的快速反应能力,打造诚信友好温馨互信的旅游环境。如春季旅游期间,南京周边城市可以通过凭高铁票享受免门票/免部分住宿费,或者开设春天专列的方式从南京引流;而引进之后,如何留住并形成积极的舆论场,将是对地方旅游能力的综合考验。 

三是更新观念。文旅部门要能更新理念,通过官方文旅平台与网民积极互动、交朋友;要重视与字节跳动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地方网络大V的交流合作互动,争取各类旅游资源多些抛头露面的机会;要通过有效策划,促进旅游热点的多元化、多样态、多层次呈现;要考虑吸纳00后年轻人进入文旅队伍,如江苏正在推动的夜经济本质就是新样态旅游经济,一定要充分吸纳年轻人参与策划。 

总之,开放心态,守正创新;不忘传统,拥抱时尚;多些金点子,把好舆论关。 

钱振明委员(民进省委会副主委、苏州市委会主委,苏州大学敬文书院院长)就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江苏有其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我们应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为起点,以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为抓手,全面推进、深入展开。20237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苏州重要讲话指出,苏州传统与现代结合得很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由此,以苏州为实践样本的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具有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价值。为此,建议: 

一是准确认识和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高度重视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独特价值。 

二是尽快编制和全面实施深化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实践的行动计划。以江苏省级层面的行动计划,推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重要论述为指导,以苏州及整个江苏为样本的人文经济学研究,以苏州人文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运用为核心的实践行动。 

三是健全政策和人才”“并举,让文化走出去,经济引进来。让文化产业化,通过文化产业化和数字化转型,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各种文化产品,让更多消费者喜欢和便捷消费我们生产的各种文化产品。比如,苏州如何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不到苏州现场即能领略昆曲评弹和园林之美。文化走出去,让更多客商、投资者、科技创新人才和劳动力走进来,喜欢苏州、喜欢江苏,推动经济引进来 

四是推动经济文化化。人文经济学的重要理念是,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是财富的增长,而是人的发展、人的幸福。让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有幸福感、安全感,就应当用经济创造的财富、资金,更多投入文化事业,来繁荣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