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协和声 /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发布日期:2025-09-08 07:49 来源: 新华社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牵引作用,创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着力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在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方面取得很多标志性成果,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助力江苏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落地落实,服务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近日,江苏省政协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召开助推改革专题协商会,来自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省政协委员、行业专家,通过扎实的一线调研,带着深思熟虑的意见建议,共谋改革良策、增进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合力。

调研筑基:精准把握改革关键环节

  围绕此次专题协商会,今年4月以来,省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先后赴苏州市、常州市,以及浙江、广东两省进行专题调研,并在南京邀请部分驻宁高校和科研院所负责同志开展专题座谈,会同省委人才办和科技厅赴省教育厅专题走访,结合组织全体委员开展网络议政,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听取意见建议,深入研究全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要以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构建省级层面一体推进机制和加快布局一体改革试验区等,健全一体改革的统筹协同机制,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有效协同。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多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建新型研究型大学等方法手段,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从而释放与建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效能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评价体系。”调研组在系统梳理兄弟省份先进经验和江苏相关工作推进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江苏高质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中存在的痛点堵点,精准把握助推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建言献策:助力破解改革难点

  如何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如何持续放大教育科技人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乘数效应”?会上,省政协委员和专家代表纷纷建言献策,聚焦不同的主题,分享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经验和意见。

  省政协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熊思东表示:“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大背景下,江苏可以学习借鉴优秀经验,发挥江苏教育大省优势,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不断将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高素质人才资源,持续不断将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常委,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朱焱针对“大中小学贯通育人机制”,提出打造创新人才培养的专家导师团队,制定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精品课程清单,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设计面向适合大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库,同时鼓励大中小学在变革学习方式、创新学习空间、联动校外资源等方面开展合作。

  面对人工智能(简称AI)这一全球竞争焦点,省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第八研究院院长杨吟华,从AI高层次人才建设的角度,建议构建“政校企”三位一体生态,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AI基础设施共享。

  省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华桂宏结合实践经验,建议通过机制创新,在双高协同、专科院校升级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学科专业和行业产业动态匹配等重点领域,建立高位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资源配置协同,更好地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委员和专家代表刘陈、罗建光、李金生等人也从多个角度积极发言,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一回应,现场交流互动气氛热烈。大家认为,建议进一步强化综合施策、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统筹协作,更好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一体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省政协主席张义珍表示,省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协商议政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夯实创新发展人才根基、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等方面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为更好助推我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贡献政协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