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近日,省政协举行十三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谋划‘十五五’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协商讨论。委员们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城乡融合、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关键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准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力量。
科创赋能产业融合 澎湃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核心引擎。
在工业AI领域,民革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奚爱国认为,江苏虽在“人工智能+”行动中稳步推进智造升级,但引领性、可复制的标杆应用场景较少。为此,他建议将工业AI标杆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列入省“十五五”规划,分级编制培育清单与图谱,超前布局“AI +数字孪生”等潜力方向,并通过统筹资源、协同企业,破解场景碎片化与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扩大数据平台、人才培养等关键要素供给,完善盈利模式与奖补体系,推动工业AI普适化、普惠化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柱,2024年产业集群营收与利润占全国比重均居首位。为进一步推进创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民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冯泉建言:构建全链条人才培育体系,开设“药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智能药学省实验室与国家级创新中心;构建协同保障网络,简化审批流程、深化长三角合作、推动园区转型并完善医保政策;强化产业链支撑,打造国际合作网络、提升风险预警能力、建立对冲体系并突破“卡脖子”技术。
智能汽车产业作为“融合终端”产业,对江苏培育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周晓敏建议,将“智能汽车集群”纳入省“十五五”规划,明确技术路线与支持政策,力争培育3-5家具有全球竞争力龙头企业;聚焦“驾舱融合及整车中央计算平台”优势领域,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引入知名主机厂,搭建多赛道讨论平台,举办产业大会并制定技术标准,完善产业链与产业生态。
“产业集群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绝佳‘试验场’和‘加速器’。”致公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市委会主委、市政协副主席傅阳建议,建立用户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推动“沉睡专利”二次开发;支持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技术痛点攻关;搭建开放式创新空间,促进人才互动与“隐性知识”流动,提升集群协同创新效能。
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是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支撑。省工商联副主席、省政协副秘书长胡明表示,江苏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均居全国第一,建议聚焦全链条培育关键环节、全要素保障有感服务、全生命周期合规引导、部门间联动一体协同,因地制宜推动江苏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再上新台阶。
城乡协同绿色转型 夯实发展根基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在“十四五”期间已取得显著成效——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20年的2.19倍缩小至2024年的2.04倍,拥有24个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一,城乡要素流动效率持续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速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同时,“我省‘江强海弱、南强北弱、城强乡弱’的问题仍存。”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张建良建议,增强城市枢纽功能,构建多层次城镇体系;缩小城乡收入、服务与保障差距;培育“新农人”队伍,发展农业前沿技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深化南北挂钩,发展海洋经济;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加快高端要素城乡间良性循环。
在绿色转型方面,农工党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郑丽敏聚焦废弃物循环利用,建议开展三年治理攻坚行动,以遏制非法处置为目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与电子转移联单制度,建设区域性处理中心;推进废弃物利用与减污降碳协同,构建碳减排核算体系;战略性推进大宗低值废弃物协同资源化,打通资源化再生产品标准。
能源安全是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九三学社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建议,在“十五五”规划中聚焦源网荷储协同布局、灵活性资源能力建设、电网结构优化与安全运行、电力市场机制完善等重点方向精准发力。
盐城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羊维达则针对海上绿色能源利用建言:统筹海上绿色能源新布局,推动近海与深远海风电开发;拓展绿色能源消纳新场景,加快“海上能源岛”“东数绿算”集群建设;健全能源安全保供新机制,推进海上绿色能源综合利用可持续发展。
聚焦民生精准发力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造福人民。委员们围绕城市更新、就业保障、交通赋能等民生关键领域建言,同时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数字经济等创新生态建设,推动发展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当前,江苏率先进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民进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余珽建议,强化全局谋划,研究出台《江苏城市更新实施工作条例》,深化体制改革,以权威专业机构引领城市更新工作,鼓励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模式,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 “压舱石”。致公党泰州市基层委主委、泰州市副市长周小慧从聚焦产业发展拓展岗位需求、产教融合提高技能人才供给和供需对接支持重点群体就业等三方面入手,建议多措并举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江苏肩负着‘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光荣使命,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义。”徐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王强建议,精准锚定枢纽建设“风向标”,发挥特色优势,降低物流成本,帮助企业“轻装快跑”,着力推动枢纽“流量”更多转化为经济“增量”。
金秋时节,实干正酣。展望“十五五”,政协委员们满怀豪情,纷纷表示将持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更实举措履职尽责、以更强担当建言献策,积极投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