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筋骨更壮、动能更足?10月28日,省政协围绕“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能级”召开主席专题协商会,邀请省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为绘就江苏县域高质量发展新图景建真言、谋良策。
江苏县域经济“家底”厚实,已成为全省发展的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会议伊始,一组数据被频频引用:在最新发布的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榜单中,江苏独占25席,位居全国首位。越来越多的“百强县”“千亿县”标签,正成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亮眼名片。

产业是县域发展的根基,强县首先要兴业强业。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省乡村振兴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时云介绍我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实际做法,“近年来,我省大力培育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延链补链强链,以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绿色果蔬、特色水产4大千亿级产业为支柱,以稻米、食用菌、小龙虾等13个细分产业为支撑,加快构建‘4+13+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县域富民产业发展壮大。”
近年来,在各地立足实际、探索个性化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省级层面强化统筹施策,锻长板、补短板,重点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方位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南通市政协副主席顾国标介绍通过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喜人成果,“南通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13.24亿元,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总额552.26亿元。启东市和如东县渔港经济区已列入全省2024—2030年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要把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省政协副秘书长、民进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余珽认为,为广大乡村输送“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永久牌新农人”,才能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探索形成省市联动、校企协同的培养路径,定向培养‘新农人’。‘正名定分’,让‘新农人’身份亮出来、职业立起来;‘精准赋能’,让政策礼包实起来、流程顺起来;‘敞开大门’,让‘新农人’渠道畅起来、队伍大起来。”

会前,省政协主席会议全体成员围绕“兴业、强县、富民”主题,分别带队以“四不两直”方式赴各自乡村振兴联系点及周边地区开展蹲点调研,专门召开主席会议,交流蹲点调研成果,并将蹲点调研综合报告报送省委、省政府。通过组织开展网络议政,会议共收到意见建议100多条。会上,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共提出意见建议87条……精心的准备、周密的调研、深入的交流互动最终汇聚成一份份扎实的调研报告、一条条务实的意见建议,助力描绘江苏县域经济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跃升的有效路径。
下一步,省政协将持续深入调研,深刻把握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的着力点,在做大做强县域产业、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促进共同富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以实际行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广泛凝心聚力。